漳州一村庄存明代圣旨石碑 背后现传奇故事

05.03.2016  11:30
2 - 新浪
1 - 新浪
来源: n.sinaimg.cn
1 2

  看惯了宫廷影视剧,想必许多人都知道皇帝圣旨是长啥样,但石碑圣旨可能许多人鲜有耳闻。在龙海市海澄镇罗坑村广林社苏氏宗祠内,就耸立着这样一块圣旨石碑——“旌表义民苏宁之门”。

  3月3日,在当地老人的带领下,记者一睹了石碑的风采,苏氏后人揭开了圣旨石碑背后的传奇故事。

  广林社苏氏宗祠是一间标准的三进宫廷式建筑,虽然经过岁月和战乱的洗礼,如今残砖片瓦、杂草丛生,但年代久远的石条、清晰的地基,仍然可以让人感受到曾经的繁华。“旌表碑”矗立在第二进中堂的地砖上,至今保存完好。它,花岗岩材质,高约250厘米,宽约80厘米。

  “我们一直很小心地保护它,因为它的历史风采,深深融进我们的生命中。”说起“旌表碑”的来历,年近8旬的苏其清老人感慨地说。由于年代久远,当年记载“旌表碑”的一些文稿早已遗失,传到现在出现了两个版本。

  据祖辈相传,苏宁生于龙海市东泗乡太江村,因苏宁是偏房所生,在家族里曾一度被人看不起,后来他立志经商,积累了一些财富。公元1455年,他受当地官府委托,从月港经水路运送一批皇粮进京,在途经兴化(今莆田)一带,他看到当地发生旱灾饥民遍地,于心不忍,私下决定把运送的皇粮分一半赈济灾民。没想到,他的善举被奸臣诬陷“私吞皇粮”,明代宗下旨要将他问斩。消息传回村里,为救苏宁,族人派人连夜赶往兴化,请求当地百姓救苏宁一命。当地百姓感恩苏宁义举,自费赶赴京城请愿。明代宗获悉详情后,赦免了苏宁的死罪。两年后明英宗继位,恩赐苏宁寿官石碑,题为“旌表义民苏宁之门”。

  “兴化赈灾的这个事迹我们从小就听说,虽然我也极为赞赏,但我更倾向于另一个版本。”村里年过6旬的苏建明老人说,他手中有一本记录祖辈大事的手稿,里面并没有提到苏宁兴化赈灾的事,反而提到苏宁作为一名乡绅,受朝廷委托到河南一带赈灾的情况,事后朝廷为表彰他,将他封为寿官并御赐“旌表碑”,寿官是一种虚衔,但只有德高望重、年长者才能授封。“虽然两个版本所记述的地点不同,这有待相关专家的进一步考证,但苏宁赈灾义举是事实,我们也应该将这种美德传承下去。”苏建明说。

  “石碑的主人救过人,石碑本身也救过人。”苏建明又向记者说起了“旌表碑”背后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明末清初,郑成功在闽南一带沿海和清军作战,其部将登陆海澄,出于对清军的仇视,这些部将严厉打击清朝官吏,在经过广林社时,他们误以为苏氏一族隶属清朝,便一把火要烧掉苏氏宗祠。由于苏姓族人救火及时,大火只烧了天井和中堂,祖堂幸得保存。郑成功的部将得知情况后,更认为这些“清朝刁民”在反抗,盛怒之下,他们扬言要杀死广林社百姓。危在旦夕间,村中长者想起了“旌表碑”,让8个年轻人连夜赶到太江村,将“旌表碑”抬至宗祠。第二天,郑成功的这些部将带兵杀气腾腾赶来,待走进宗祠后,他们大吃一惊,连忙跪对石碑,恭恭敬敬地叩了三个响头,而后撤走兵马。☉邹挺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