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华园

05.01.2015  21:26
  华侨大学把校园称之为华园既通俗又亲切,就象清华大学的校园称为清华园一样,对校园的昵称体现了该校师生对自己学校的狎爱与亲昵。这里所说的华园是指国立华侨大学的泉州校区,华大后因办学的需要又建成了厦门校区,厦门校区承载的主要是理工类为主的学院,而其他17个社科类为主学院和学校的行政机关却留在了泉州这座千年古城内,是中国仅有的两所华侨高等学府之一(华大创办于1960年,第一任校长廖承志,泉州校区占地1919亩,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02名,杨振宁、金庸、龙永图都是该校的客座教授)。

  如果从华大的正门走入,所见的建筑物中,有几个标志性的建筑是必须认真看看的。华大的大门,它不象其他百年老校那样,大门采取中式庭院楼牌式建筑,而是用一段圆弧模跨连接大门的两端,意寓彩虹飞渡传播友谊,既有东南亚建筑的风韵,又可以让归侨感到亲切感和归属感。

  200米内正对大门的承露泉,主景观高8米,面积1980平方米。承露泉系五层次结构的水景雕塑,承露于颠,分层叠泉。整个景观意蕴中华文化承先人甘露,文脉相传,源源流长,亦寓华大为中华龙脉所系,栋梁之材辈出。三是承露泉正面相望在华园大道另一边上的陈嘉庚纪念堂。世人只知陈嘉庚先生带头捐资救国并创办厦门大学,爱国侨领陈嘉庚也是华侨大学精神领袖。陈先生曾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嘉庚纪念堂也是华侨为纪念他而捐资兴建。华大校园内,陈嘉庚纪念堂是最庄严的建筑,是一座多功能的四层大楼,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346平方米,内设展厅、电教中心、科学厅和贵宾厅,学术报告厅就可容纳3千多人就座。爱国爱乡是陈先生为首的海外华侨的赤子之心的见证。国家危难时,海外华侨不仅捐出了自己的家产,甚至奉献了自己亲人的青春的生命,描绘了一幅幅壮怀激烈的爱国画卷。新中国成立后为满足华侨子女在国内接受教育后直接服务国家建设,才有了华大的办学初衷。时至今日,华大仍然是华侨子弟就读最多的学校。

  秋中湖,秋中湖是华大校园内的人工湖,是华园内最大的水上景观,水域面积6000余平方米,靠清源山支脉直径为1.5米的暗流为水源。清晨,湖面蒸腾起一层薄雾,使整个湖面显出一种迷幻的色彩,人物、景观时隐时现,七色小彩虹不断生成变幻,身处其中不觉有在仙境的感觉,下午湖面在阳光的照射下,微风吹来,湖面波光粼粼,加上水中鱼儿和野鸭、鸳鸯嬉戏的情景,似乎也有“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菁菁”的意境。微风过后水面就成了个平静的镜面,湖畔的科技楼、经管楼等建筑及湖边的花草树木清晰地倒在湖中,形成一幅美仑美奂的山水画。唐人刘禹锡曾说:“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清源山的不竭的泉源,便是秋中湖的龙,增添了华园的灵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也是站在湖心岛中的真实心境。

  这几座标志性建筑都在华园大道两边,回到华园大道,便可走向华园的任何一处心怡的所在。

  春夏之交的华园,就是个万紫千红的花园。走在华园的任何一条大道上,映入眼帘的是许多大树上都开满了花,龙眼花、芒果花、刺桐花、木棉花、玉兰花、凤凰花……,一阵轻风吹过,漫天落英飞舞,加上雨水的附着,形成了满地的花絮。走在路上,常常不忍下脚,因为一脚下去,踩踏住的都是那些花魂,忍不住心疼。在人们的踩踏下,花瓣零落成泥,花魂在风雨飘摇中逝去,总是有些惋惜。看着环卫工人把一车收扰的花重新堆在大树根部,心中便想起“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如故”那句话,花有花的宿命,没有鲜花的零落哪来满树的硕果?心绪不觉从惋惜转换成了憧憬。满树花间嫩黄的新绿和其他不开花的树,同样吐着芬芳的气息,形成了视野中各种色彩的和谐。

  华园之所以是花园,除了四处浓荫的大树外,还有大片的绿地,树底下、绿地的边缘和中央及众多的花坛,都栽种了大量色彩斑斓的鲜花。浓荫的大树、碧绿的草地、摇曳的紫藤和杨柳、田田的睡莲,秋中湖中恬静的水光湖色和各色的鲜花构成了华园一幅姹紫嫣红的南国图景。经常看到诸多美女俊男撑着花伞逶迤走于在烟雨迷蒙的华园内,真是人间四月天哪。

  华园由四条大道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包围形成,分别是华园南路、北路、东路和西路,四条大道的中央是南北纵横的华园大道,各学院和管理部门就错落地分布于四条大道之间。走在任何一条大道上,空气都异常的清新,因为每条大道及分支路旁的大树栽种都各有特色,有些道路龙眼树多些,有些道路柏树多些,有些道路芒果树较密集,有些地方玉兰树和刺桐树相对集中,有些路却是整路的榕树或香樟。即便这些树木没有开花的日子,走过树边就能闻到芒果香、玉兰香、柏香、龙眼香和樟脑的清新,这些树一年四季都在散发着花香的母味,一边走着走着,嗅觉不断变换着味感,深吸一口,令人心旷神怡。

  华园的大部分时间是非常静谧的。走在路上,偶尔会听到啾啾的鸟叫和若隐若现的花草树木间的小虫叫,置身其中,深有种空谷悠然的感觉。华园的静在于她的大,在于错落有致的建筑群和布局合理的植物栽种,乃致喧器的城市噪音和浮躁的城市气息,在这里被涤荡得一尘不染,人在其中也少了浮躁和不安,心灵可以得到一种深度的静化。寺庙道观的清静在于可以安抚人们内心深处的不安灵魂,大学却是使世俗本质的美好释放出来,在平静中让你认识、接受人世间的真、善、美的传播与启迪。

  华园也有热闹的时候,放学时徜徉在四条大道上一众学子聚集而散发的青春气息;周末各学生团体举办各种活动的时候,人流、灯光、音乐、激昂的声音形成的氛围。置身人流中,仿佛又回到了当年“指点江山”时代,心跳和血液的流速都为之加快,年轻态的感觉油然而生。“年轻人就象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是你们的”真有哲理。

  对于华园的大,有的人会说占地不到2000亩的大学校区,跟其他百年大学比,就相形见拙了。的确,对于我以前没有上过综合大学且长期生活在山区的人说,够“大“了。除了物理概念上的大,更有心理和视觉上的大。华园的四条主干道把校园的中央围成了一个长方形,中间的支路又把华园四路内分割成一个网格化的棋盘,这是建校之初的一个规划。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位华侨的捐资和中央资金的投入,网格外的实用面积经过多年的拓展,已超过网格内实用面积的四倍以上。新拓展的区域都是新建的楼宇,充满各种现代建筑风格,这些建筑都座落或掩映在红花绿树之间,总觉得房子多了、地方就大了。这既是华园“”另一个原因,也是华园处处显静的重要元素之一。

  走在华园四处的路上,看到的建筑主要分为两类,教工宿舍和公用楼房。教工宿舍都是国家投资或教师的个集资建成,只有楼的编号没有楼的命名。而各个学院所占有的和其他公用教学建筑(包括学生宿舍)都是按捐资华侨的姓名冠名的,如陈嘉庚纪念堂、李回咤体育馆、洪祖航楼(法学院)等。泉州校区有较大型建筑大概有25座左右,建筑面积目前已超过100万平方米。房舍多也就意味着住的人多,华大泉州校区有在校生1.3万余人(与厦门校区持平),教职工及家属(含附中、附小、附幼)0.8万人左右,整个华园有2万人左右在学习生活,是个名符其实自为一体的大村落。由于60年代才建校,华大校园内不象其他年代久远的大学有教堂等西式建筑,这里的整体建筑风格是改革开放前的闽南风格和改革开放后的后现代建筑风格。闽南风格就是用石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华园内五条大道及支路都是石头砌的,宽敞而平整,这与闽南石头多质地好海风大的地缘关系有关。漫步在闽南风格建筑群中,放眼望去,一座座五层以下的石头建筑静静地伫立在各个角落中,石墙、石窗、石阳台、石台阶、石花圃、坚固而庄重,楼与楼的通道也是石彻的,一块块石板整齐地排放着,一直向前延伸,有的笔直、有的蜿蜒。石板表面略显粗糙,走在大树浓荫的石路上,脚下一点不滑,每个步子坚定而有力,映衬出闽南人坚毅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讲到石头,想起了闽南的石雕工艺,有一次班上集体活动,有幸到崇武去参观石雕,工厂里雕出的人物、佛像、动物、传说画面栩栩如生,并赋予与很多文化元素,真是巧夺天工。闽南人用无声的石头,创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与画面,这大概就是闽南人敢拼会赢的写照吧。

  不经意的漫步中,不由联想起泉州洛阳桥,桥上的每块石板都承载着泉州这座古城的千年记忆。络绎不断的商队、风格迥异的服饼,世界各地的语言、风情,都从洛阳桥经过进入泉州,营造了刺桐城的一代代繁华,桥上的石板同时也见证了刺桐城的兴衰。

  说到洛阳桥就想到了刺桐港,它与洛阳桥一起组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一千多年前刺桐港石砌的堤岸,无畏地经受着一次次海水的拍打与侵蚀,每天看着千帆竞发走上海上丝绸之路,传播中华文明,日落时分又迎来各国商船和本地渔舟的归港,一幅幅渔舟唱晚的景象。入夜阑珊的桅灯下,世界各种语言和闽南方言混同的和谐,随着阵阵海风隐约传开…….

   刺桐港的兴,兴于陶瓷、丝绸与茶叶的海外贸易。

  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始于唐,兴盛于宋元。泉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唯一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点。宋元以前海外贸易主要以出口丝绸、陶瓷、茶叶,进口以香料为主。宋元时期,瓷器出口渐成主要货物,因此又称海上陶瓷之路,法国汉学家沙畹最早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一说。马可波罗游记里,泉州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是当时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泉州陶瓷业发达,以德化瓷(又称建瓷)为代表,泉州现在仍保有大量官窑遗址,华大旁边村里就有一处。其洁白细腻的瓷质在世界独一无二,宋元时清花瓷曾得到中欧洲贵族与上流社会的极度欣赏,把它当作身份的象征,后来又根据外国人的要求,做成了大量珐瑯瓷专供欧洲上流社会使用。中国的瓷器和茶叶,使欧洲人发明喝下午茶这一高雅时尚的生活方式,泰晤士河畔、莱茵河边、塞纳河畔、多瑙河边的别墅里从此就聚集了一群群穿着中国丝绸服饰的贵族男女,边喝下午茶边惦记中国的财富,这些奢侈品(含丝绸)使这些贵族花费大量的白银,中国的贸易顺差急剧增大,为了减少顺差和明清禁海的原因,才有了后来的东印度公司专门在印度种茶兼营向中国出口鸦片。欧洲人当时的贵族都是海盗或封建领主的后代,掠夺是其本性,最后他们采用了最低价的取得财富方式—战争与掠夺。中华的农耕文明积累的财富(清朝康乾时GDP占世界的三分之二)一夜之间被掠夺一光。马可·波罗把中国介绍给世界,也给中国带来了潘多拉盒子,由此中国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从世界的富邦变成积贫积弱的国度。当然,究其原因还在于清朝中后期的统治者夜郎自大、闭关锁国的理念。从本质上说,后工业革命时代的文明(蒸汽机、钢铁、电力)要胜过农耕文明是历史的必然。中国人学会创造财富的同时却没有学会保护家门与财富的远见与本领。这句话,当下的中国也适用。

  刺桐港的衰,缘于明清的禁海。明清禁海要分为明清代两段来说明。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只钟爱中国农耕生产方式,即位伊始便禁止海上贸易,明成祖时国力最盛与日本有30年左右的贸易史。尔后日本进入战国时代,最终足利幕府掌权,失权的其他势力成了海盗,长时期抢掠、骚扰我东南沿海,明朝便开始了三百年左右的长期禁海,把明初的资本主义萌芽扼杀在摇蓝里,中国社会失去了第一次从农耕文明向后工业革命进化的机会。清朝建立后,康熙为收复台湾进行近四十年的禁海内迁,嘉庆即位后因痛恨和坤,把和坤制定的开放贸易政策一并废除,恨屋及乌,并宣布大清朝永远禁海,中国国门从此彻底关闭。中国再一次失去从农耕文明向后工业革命文明的富国强兵转变的机会。从1368年明建朝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安逸守旧、封闭地过了近500年,难怪拿破仑会说:“中国是东方一只沉睡的雄狮,但千万别弄醒它”。纵然历史长河是那么的漫长,但对一个民族来说又有多少个500年可以沉寂。随着国门的关闭,刺桐港便一粒明珠没入沙漠中无人问津。禁海最直接的是失去贸易机会,更重要是中国失去接触世界文明进步而改变自己的机会。

  这里很想说明一下,泉州的伊斯兰和多民族聚居的起缘。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与发展阿拉伯人确实功不可没,从唐朝到元朝阿拉伯人一直是最大的中间商。元朝统一中国后,色目人在日常社会事务管理占了主导地位,泉州当然只能由阿拉伯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人来管理。虽然元朝只有90年,但为泉州积淀了太多穆斯林和其他民族的印记。妈祖也是在元朝被封为天妃后才成为中国海神的。

  回顾历史,心情总有些沉重,这也是泉州这块地方历史的折射对人的心灵的撞击。

  由于今年下半年租住在校内,经常去西体育中心锻炼,法学院是必经之路。祖航楼(法学院)座落在华园西路边,是泉州校区最大的学院之一。有一本学生、全日制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1400多人在读,师资力量的配备仅次于厦大法学院,是很多有志于学习法学的学子的向往之地。华大法学院与日本、香港、澳门、新加坡、美国等多地法学研究机构都有常态的学术交流,并设立研究基地。华大还在香港、澳门等地设有教学点,老师轮流去上课。

  华大法学院对全日制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在教育内容与方式上,采取不尽相同的方法。对于全日制研究生,而注重的是学生在某些领域对理论作更多纵深的学习和研究,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阅读中外法学专著,把握当前法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夯实理论素养,加强法学理论研究能力。对于在职研究生,更多地是注重实务能力的提高,更多讲授的是方法论,学会用批评和反向的思维看待法律问题,运用成年人的思维和生活工作阅历判断问题,在增长见识的基础上得到理论水平的提高。说实在的,有些东西是本科学习阶段过程中根本学不到的,对很多法律问题可以达到知所以然的境界,学完一门课之后,你会忽然觉得手中多了几件工具又好像站上了一个楼顶,放眼望去,对周围的事物自然会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有时散步,为了增加一些见识,也会走出校门到校外附近走走,顺便感受一下闽南的乡土气息。施琅墓道也是我经常驻足流连的地方。它就座落在北门围墙外的村落里,这个村好像叫法花美社区。墓道据说是施琅夫妇的衣冠冢。整个墓道建筑由八根石柱架起一个亭子的框架,上盖一座石屋穹顶,占地约30平方米,亭子中竖着一块约高3米、宽2.5米的石碑,刻着清庭给施琅的多种封谥,有靖侯的爵位、有福建水师提督和太子少保加一级的职务和官衔、有经略彭台金厦水师的职权和一年加祭二次的恩荣。三百多年来,墓道和它的主人一样一直默默地站在这小山包上遥望着台湾、金门、澎湖,回味着自己的人生,思念着在台湾故去的亲人……,站在墓道前向南望,便可见坪山上郑成功骑马挎枪的铜像,真是雄姿英发,神形更胜周郎一筹,那是泉州的象征,也是台海统一的象征。在金庸笔下,台湾郑氏家族和施琅并没有国人心目中那种高大上的形象,郑氏复台是为了家族利益可雄悬海外,占岛为王与清庭抗礼,施琅攻台是为报家仇,这些人物(除了郑成功)被书中的一个人物韦小宝颠覆得颜面全无。但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毕竟郑成功与施琅两人通过两步使台湾、澎湖诸岛和金门重归中国版图,使中华民族得到空前的统一,又不得不使人肃然起散。

  墓道旁边便是华大学生街。华大学生街从北后门延伸出1条150米的道路与一条约350米的斜横街相连,形成一个倒T字型的街道。T字的左右前后都是林林总总的摊位、商铺及学生客房,主要满足学生的休闲、购物、娱乐、租住,是华大附近最热闹的地方。一到放学,近百个小吃摊和街边的商铺便忙碌起来,来学生街购物、吃饭和回出租屋的学生,便有三四千人,乌泱乌泱的,特别是晚上,鼎沸的人声和扑朔迷离的灯光一直持续到12点左右。走在学生街上,闻到的是各种食物和油烟的味道,听到的是各种买卖、嘻闹和音响、具器的混和声,仿佛进入了一个世态纷呈的世界。华大校园内只有一家超市,且各家食堂也按时供应食物,学生街的存在弥补了校园内商业社交功能的不足。学生街是依附华大的一个开放多元的小社会。

  读书是种身体的历程,也是一种心理历程,除了知识的增长之外,对人生的感悟也是一大收获。走在华园的道路上,芸芸众生中却隐藏着太多的不平凡,衣着朴素、目光和蔼的独行的老者,有的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满脸留着稚气的学子,或许是将来国家之栋梁;坐在食堂里用餐,一抬头不经意间就会看到校长贾益民和其他院校颌首回礼;骑着电动车上课的老师是一个年收入超过三千万的律师所主任。忽然间,我明白一件事,大学不是名利场,也不应是名利场,身处其中,感觉自己就象平静大海中的一滴水,那么渺小,但又永远有自我,这也是常人修身立命应有的心态吧。

  走在路上,树叶婆娑,微风过后便有片片黄叶落在地上。蓦然回首,我已在华园走过一个春华秋实的轮回。过两天研一的学习即将完成,我将把带来的领导嘱咐与厚望、家人的叮咛和我能从华大带回的一切细细整理,小心地放入回家的行囊。 责任编辑:曾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