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里法院:专业化审判 扁平化管理

19.08.2015  14:15
  2014年1月,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确定厦门市湖里区人民法院为福建法院审判综合改革两个试点单位之一,正式启动改革试点工作。一年多来,湖里区法院按照“专业化审判、扁平化管理、精英化法官”的改革思路,推行了包括组建新型办案团队、强化全员办案模式、试行法官助理制度、集约管理审判辅助工作、深化司法公开等在内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促进了司法公信力的提高。

  助理+辅助 给审判提速增效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是厦门经济特区的发源地,是厦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窗口。湖里区法院也伴随经济特区的发展而发展。

  1+N+N模式 建专业办案团队

  白天忙开庭,晚上写判决,这是许多法官的真实工作写照。可即便如此,桌面上的案卷仍旧不见少,等待立案的当事人也还在排着队。

  “湖里地处厦门经济特区,民商事案件基数大,新型案件多发,法院收案数居高不下,案多人少矛盾突出。”湖里区法院院长高碧青说,“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们从审判资源配置入手,在审判执行主要部门和人民法庭内组建短小精悍、运转灵便的办案团队。各办案团队按照‘1名审判长+N名普通法官+N名审判辅助人员’的模式配置成员,形成以审判长为核心,团队成员间分工配合、密切协作的新型办案团队。庭长、副庭长直接编入办案团队,担任审判长参与办案,主要精力从过去的行政管理转向执法办案。”

  “推行以审理特定类型案件为主、调剂案件为辅的专业化审判模式是我们的又一措施。”高碧青说。

  综合考虑近三年不同类型案件数量、未来案件增长趋势、案件类型差异等方面因素,遵循“以案配人,以人分案”的司法规律,科学核定各业务领域办案团队的数量和各团队内部人员组成,将全院受理的案件分门别类地交给不同办案团队进行审理,让法官从过去“全科大夫式”的办案模式转向专业化审判。

  改革前,王友平是湖里区法院民事审判第二庭的庭长。现在,他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商事审判第一团队审判长。这个由他所带领的团队主要负责审理公司、证券、保险、票据、破产等有关的商事纠纷以及商事无名合同案件。“审判方式改革将庭长从日常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让庭长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审判及审判管理工作。”王友平说,“专业化办案团队的建立,有利于统一司法尺度,提升审判质效,培养专家型法官,增强裁判公信力。

  湖里区法院还大力推行法官全员办案工作机制,将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编入办案团队,规定其每年须主审或参与合议庭审理一定数量的案件。这些人员从过去的事后审批案件转到一线直接参与办理复杂疑难案件,总结审判经验,指导审判工作。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审判委员会委员办案431件,庭长、副庭长办案1986件。一线法官已经占到全院法官总数的80.3%,比改革前上升了10.6个百分点,实现优势资源向审执岗位集中、骨干力量向办案一线倾斜。

  让审者判 规范审判权力运行

  出租车司机汪某在履职过程中与乘客发生打斗致乘客死亡,出租车公司作为汪某的用人单位,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赔偿死者亲属经济损失63万余元。后出租车公司将涉案车辆实际车主马某诉至法院,要求其承担先前所支付的赔偿款。这起案件中实际车主与挂靠公司如何承担赔偿责任的问题,让承办法官陈静怡有些犯难,于是,她建议将案件提交“审判长联席会议”讨论。

  经讨论,审判长联席会议多数意见认为:应该根据出租车经营的收益及风险比例来分配责任,实际车主为主要收益者,应承担经营过程中的主要风险,进而承担主要赔偿责任;挂靠公司对驾驶员负有一定的管理义务,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实际车主与挂靠公司承担责任的比例按双方的投资比例进行分担。陈静怡法官认真分析了审判长联席会议的意见,充分考虑双方当事人的投资比例、管理责任、收益分配等情况,酌定实际车主与出租车公司承担的赔偿责任。

  审判长联席会议是此次改革中湖里区法院探索设立的审判执行业务常设性、专业性指导机构,由分管副院长召集,负责讨论合议庭提交的疑难复杂案件、审判执行指导性意见和其他与审判执行业务有关的事项。

  “审判长联席会议就好比法官们的‘智囊团’,但它对重大复杂疑难个案的讨论意见仅供合议庭参考,不影响合议庭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执行权。”分管民商事审判工作的副院长蔡守业表示。

  随着改革深入,审判委员会的工作方式、议事规则也发生了改变。“我们建立健全了案件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的过滤和分流机制,严格限缩其讨论研究案件的范围。”高碧青说。

  改革后,审判委员会除法律规定必须由其讨论决定的案件外,仅讨论少数疑难复杂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逐步减少个案决策,强化审判委员会对主审法官、合议庭审判业务的宏观指导职能。据统计,一年来,该院审判委员会讨论个案仅有9件,其中8件系法定须由其讨论决定的案件,另研究出台加强审判管理、规范审判工作流程等指导性文件12个。

  “让审者判,赋予办案团队相对独立完整的审判职权,突出办案法官的主体地位是改革的着力点。”高碧青表示。改革后,独任制审理的案件,裁判文书由审判员直接签发;合议制审理的案件,裁判文书由案件承办人、合议庭其他法官、审判长依次签署,并由审判长直接签发。院、庭长不再签发其未参加审理的案件的裁判文书,让独任审、合议庭在认定事实、适用法律、作出裁判等方面享有比较独立、完整的审判权限,使案件从审批制走向审理制,有效改变了过去审理案件权责不明的弊端。

  2014年11月13日这天,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厦门中院)、湖里区人民法院(@厦门湖里法院)的官方微博同@新浪厦门一起,全程直播了湖里区法院民一庭副庭长、民事审判第二团队审判长王迎春法官的一天。在这一天的工作中,王迎春带领团队成员开了两次庭,调解了三个案件,外出调查两次,并在下班后与合议庭讨论案件、撰写裁判文书。如此高效的工作,得益于这个审判团队成员之间的高效协作配合。

  王迎春所在的团队是湖里法院此次改革的重点团队之一,该团队按照“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的模式,试行法官助理制度,把法官从一般的法律事务中解脱出来,专注于案件庭审、裁判等审判核心工作,提高了案件质量和效率。2014年,该团队法官助理组织庭前证据交换117次,草拟裁判文书229份;主审法官结案347件,比以往法官人均结案数高出四成。

  经过近一年的探索实践,2014年12月,湖里区法院出台《法官助理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在福建省法院系统率先任命首批13名法官助理,将法官助理制度在全院推行。

  “法官助理制度的推行,为法官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职业历练和人才基础。”湖里区法院政治处主任叶青说。

  除了在办案团队内部强化分工外,湖里法院还积极探索审判辅助性事务集中处理的工作机制。2014年4月,湖里法院成立了福建省法院系统首个审判辅助中心——这是为了集约管理庭前审判辅助工作,解决因“送达难”等问题影响案件审理进度而采取的一项针对性措施。审判辅助中心负责民商事案件的首次送达、排期开庭、财产保全、调查取证、材料收转、委托评估鉴定等庭前程序性工作,通过流程再造和规范管理,实现审判工作和辅助事务的有限分离,推动庭前准备程序制度化、流程管理科学化和审判实务专业化进程,让主审法官从繁杂的审判辅助事务中解脱出来,专注于审判核心事务,确保审判工作高效运转。

  经过一年多的运行,一般案件平均送达周期环比缩短14天,直接送达率环比提高28.9个百分点,财产保全周期环比缩短15天,保全财产标的额环比提高45.6%。

  多元平台 推进司法公开

  刘韬背着书包走进湖里区法院,作为集美大学轮机专业的学生,这是他第一次来到法庭。

  “我是学工科的,但是对法律很感兴趣,平时也很喜欢看律政题材的影视作品,对其中涉及审判的场面很好奇,想亲身体验一把现场听庭的感觉。从湖里区法院的官方微博知道举办‘我要听庭’这个活动,很感兴趣,就报名参加了。”刘韬告诉记者。

  2014年“六·一”儿童节前夕,湖里区法院尝试通过官方微博吸引网络“粉丝”旁听一起生母拐卖亲子案件的庭审活动。值得一提的是,邀请“粉丝”前来听庭的消息一经发布,就获得了广泛关注,21名被选中的“粉丝”来自社会各行各业,有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教师、市场策划人员、房产中介、视频编辑、大学生等。活动当日,这些“听庭达人”们除了旁听庭审外,还在法官带领下参观了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了解到法院为诉讼便民利民而做出的各项举措和努力,尤其对特色调解室、育婴室等给予高度赞誉。

  活动结束后,受邀的“听庭达人”纷纷在自己的微博上发表听庭感想,盛赞“我要听庭”活动是人民法院有效破除司法神秘感的务实举措,是践行互联网思维的具体体现;众多网友向湖里区法院官方微博进行私信、评论,咨询何时再举办听庭活动,提出要报名参与,活动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湖里区法院丰富拓展法院“公众开放日”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广泛邀请群众走进法院,零距离感受司法公开。2014年12月4日,湖里区法院举行“公众开放日暨首个国家宪法日宣传活动”。改变以往定向邀请特定人群参与法院“公众开放日”活动的形式,在福建省法院系统首次探索通过新闻媒体、官方微博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发出邀请。35名市民、网友聆听了宪法普及知识讲座,旁听了一起非法拘禁案的庭审和宣判,并观摩了新提任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向宪法宣誓的仪式等。据统计,2014年以来举办法院“公众开放日”活动8次,邀请了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工作者、中小学生、普通市民等在内近200人次参加。

  “我们一直在思考,除了‘我要听庭’、法院‘公众开放日’这样活动外,能否搭建一个司法公开的常态化平台和渠道。”兼任湖里区法院新闻发言人的陈茂和副院长说,“于是,我们就想到了和社区合作,因为社区可以说是最贴近百姓的、最基层的管理组织。

  湖里区法院与湖里区湖里街道兴华社区居委会联手合作,在该社区的网格化管理平台、官方微信中融入法院信息,设置专门栏目——“普法学堂”。“普法学堂”定期更新“诉讼指南”,涉及民商事诉讼、执行申请、刑事自诉、诉讼风险等多个方面内容,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解释法律规定并配以生动形象的漫画,帮助社区居民理解法律,促进群众学法守法用法。同时,不定期以问卷调查、意见征集等形式,了解社区居民的司法需求,以更好地倾听民声、了解民意、保障民生。 来源:人民法院报 责任编辑:林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