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参与低价游受处理引争议 多数网民不理解
昨天,国家旅游局发布提示“游客参与‘不合理低价游’也将受到处理”。该提示一下成了舆论的焦点,很多网民对“游客受处理”表达不解。有律师分析称,国家旅游局的提示从字面上看,或针对游客与旅行社在明知低价不合理的前提下签订的“虚假合同”。但北青报记者调查发现,普通游客与旅行社故意签署虚假合同极为罕见,而且游客主观上如何判断是不合理低价?技术上难操作,处理上难界定。即便是国家旅游局自身主导的各城市旅游线路指导价,不少也高于各大旅行社报价,很难成为游客判断的标准。
事件
游客参与低价游将被处理
多数网民表示不能理解
国家旅游局发布提示称,游客要坚决抵制“不合理低价游”。“不合理低价游”是经营者利用游客贪图便宜的心理,低价揽客,而后通过欺骗、强制游客购物等手段非法获利。《旅游法》第35条规定,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
今年十一前,国家旅游局印发的关于打击组织“不合理低价游”的意见和关于打击旅游活动中欺骗、强制购物行为的意见中,认定了包括旅行社的旅游产品价格低于当地旅游部门或旅游行业协会公布的诚信旅游指导价30%以上的、组团社将业务委托给地接社履行,不向地接社支付费用或支付的费用低于接待和服务成本的等“不合理低价”的5种行为及欺骗和强制购物的8种行为,国家旅游局建议游客在出游前要认真仔细阅读,防范“不合理低价游”背后的陷阱。
国家旅游局强调,游客不得与经营者签订虚假合同。虚假合同是经营者为规避行政主管部门执法检查,先与游客达成某种默契,而后通过变更行程,减少游览时间,增加购物时间,使游客在不知不觉中受骗上当。根据《旅游法》第57条规定,旅行社组织和安排旅游活动,应当与旅游者订立合同。旅游合同是旅游投诉受理机构和有关调解组织,依法对游客与旅游经营者之间的纠纷进行调解或作出行政处罚的重要依据。游客与经营者签订虚假合同,一方面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另一方面,一旦被查获,不仅不能获得赔偿,还将受到处理。
目前,国家旅游局正在研究制定相关的处理办法。
国家旅游局表示,鼓励游客举报和监督“不合理低价游”行为。国家旅游局已开通“我要投诉举报”平台和“12301”服务热线,希望社会各界积极提供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线索,对举报查实的将给予奖励。同时欢迎媒体进行监督,发现一起、曝光一起、查处一起。
对于国家旅游局发布“游客参与‘不合理低价游’也将受到处理”的旅游提示,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截至昨晚9点,该条提示已在各大媒体的客户端有了数万条评论。
在评论中,北青报记者发现大多对此条提示表示不解。部分网友称,“经营者忽悠又便宜又好,游客怎么知道其中有猫腻呢?”
有网民表示,游客参与“不合理低价游”将被处理,这就好比到市场买大米,有5元一斤的,也有5毛一斤的。顾客买了5毛一斤的,回家一看发霉了,回来投诉,却被管理者告知,“由于你买不合理低价大米,罚款5元!”多少钱才算不合理低价游,游客怎能分辨?处理游客,宰客的旅行社就能减少吗?
消费者存在的捡便宜心理,的确是低价团钻空子的原因之一,但对于这则游客也要受到处理的旅游提示,网友表示,对于不懂旅游行情的游客而言,并不知道其中的真实成本,难以判断什么叫做“不合理低价”,不能将“不合理低价游”的问题和责任推卸给消费者。
调查
游客主动签署“虚假合同”情况极少且难界定
对于在什么情况下,游客参与“不合理低价游”也将受到处理?截至记者发稿时,国家旅游局尚未对此疑问做出进一步解释。
北京京润律师事务所律师韩骁分析称,国家旅游局提示,从字面上看,提示的第二段提出了游客参与不合理低价游受处理的前提,是游客与经营者签订“不合理低价游”的虚假合同。也就是说,游客不得在明知是“低价游”的情况下,协助经营者签订与“低价游”情况不符的虚假合同,帮助经营者规避行政主管部门的执法检查。“如果游客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与旅行社订立的‘不合理低价游’合同,则不属于国家旅游局提示第二条中的虚假合同,是旅行社单方的合同欺诈行为。”韩骁说。
事实上,在《旅游法》和国家旅游局给出的团队境内、境外旅游合同中,均未明确游客不能参与“不合理低价游”,或是如果认为是“不合理低价游”可以拒签合同、拒绝出行。
梳理绝大多数旅游投诉案例来看,几乎都是旅行社用低价引诱游客签订合同,然后单方面改变行程引发游客不满。所谓游客明知行程不符,还要和旅行社签订“不合理低价游”的虚假合同,由于非理性,从业内的实际情况看基本上不会出现。另外,如果出现合同纠纷,很难在技术上分辨游客是否事先知情,判断合同本身是否为虚假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