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龙头“收兵”布阵
港口企业小、散、弱,这是导致福建港口长不大的沉疴。
如今,在八闽3752公里的大陆海岸线上,两大港口龙头企业正改写着福建港口发展的格局。
港口企业小、散、弱,优良港湾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规划落实不到位、部分港口功能重叠,企业间无序竞争……
“过去,这里拥有或参与码头经营建设的企业达8家之多,恶性竞争严重。”莆田港务集团董事长郑仙福感慨道。
省湄洲湾港口管理局局长李擎坦言,过去,除了部分专用码头外,多数码头功能雷同,腹地重叠,业务同质化导致同业无序竞争。
厦门港同样有切肤之痛。作为国际性大港口,世界排名前20位的大航运企业均在这里设点,但集装箱码头经营主体就有9个,泊位岸线最短的只有166米。“资源无法综合调剂使用,港口整体服务效率不高,恶性竞争导致港口装卸费率与企业经营效益偏低、港口整体竞争力不强、港城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厦门港务控股集团副总经理陈朝辉表示,千辛万苦引来货源,却因港区布局不合理、配套设施跟不上,导致物流成本增加,许多货主不愿再来。
资料显示,福建拥有3752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分布着125个港湾。沿海29个县(市、区)共分布27个港区、74个作业区,港口经营企业却多达200家。过去,同一港口内,有些港区相互间隔只有上百甚至几十公里,相当一部分港区仅有1-2个泊位。
重组整合潮涌
如何改变现状?唯有做大做强。福建密集出台扶持政策,《关于加快
港口群促进“三群”联运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海西港口群发展十条措施》《关于加快港口发展的行动纲要(2014-2018年)》,明确今后将重点支持省交通集团、厦门港务控股集团对省内其他港口码头进行资产重组,至2018年形成国内有重要影响的两大港口龙头企业,统筹建设经营全省公用码头,打造一流的公用码头运营商和港口物流综合服务商。
政府引导、企业自主,港口整合重组热潮在八闽涌起。
在福州港,省交通集团推动旗下所属公司福州港务与世界第二大集装箱运营商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对福州港集装箱码头实行一体化整合重组。整合后,福州港集装箱龙头骨干企业——福州新港国际集装箱码头、江阴国际集装箱码头、青州集装箱码头,统称“福港集箱”。
在湄洲湾北岸,省交通集团联合莆田市国资委以莆田港务集团为平台,以定向增发收购及股权划拨的方式,整合原莆田港务、八方港口、湄洲湾港口以及莆头港口等4家公司,实现对东吴、莆头、秀屿三大作业区的公共码头一体化经营。整合后,湄洲湾北岸的相关港口资源以资产重组的形式注入莆田港务集团,并由省交通运输集团绝对控股。
厦门采取“新设合并+同步出资”方式,由厦门港务控股、厦门国际港务、厦门港务物流、厦门国贸、香港宝达、象屿集团及新世界港口公司将旗下在厦门港的集装箱码头资产、业务,按市场作价原则,共同出资成立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
“福港集装箱采取联合经营模式,企业原有股权并没改变。另外两家采取资产重组模式,但湄洲湾北岸公共码头资源大都由省、市国有资产控股持有,属纯国有资产的整合;而厦门港集装箱码头资源整合是国内港口业探索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全新尝试和典型代表。”省交通运输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活路开始显现
经联合经营、资产重组,从根本上遏止了港口企业的恶性竞争。
“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拥有25个泊位,年通过能力逾1000万标箱,总运营资产规模逾100亿元。拥有厦门港80%左右的优越港口服务资源,集装箱吞吐量市场份额占厦门的85%,占全省的50%。”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
整合还增强了企业向外拓展腹地的合力。
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已辟有40多条远洋干线和近洋班轮,通达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余座港口,内支线辐射国内主要港口。而湄洲湾港借助向莆铁路,全力打造辐射中西部地区的黄金出海口。
在福州江阴港区,集装箱码头新增国际航线10多条。上半年,福州港务集团及福州港江阴港区集装箱吞吐量增幅分别达12%和16%,超过全国、全省平均增幅。
整合还带来港口企业转型发展的契机。“整合使码头集团成为强大的港口综合物流服务平台,汇集重要物流节点的优势平台要素,包括优质的口岸通关环境和服务配套、服务航线、腹地网络、保税仓储、对台服务等等,通过码头平台整合上下游产业和服务链。”厦门国际港务公司副总经理陈朝辉说。
目前,厦门港务实现与台湾高雄港散杂货往来由过去单向变为双向,并把码头建在广东潮州,汕头经厦门中转的货务快速增长。在三明、江西建立陆地港,加快内陆腹地的拓展,并在三明陆地港设立进口商品直销中心,向商贸物流业发展。下一步,集团还将开展网上交易中心,从装卸延伸至整个供应链甚至金融业。
莆田港务将通过培育港口产业链相关业务,实现港口与后方临港工业的链条效应和规模效应。“争取资产运营和资本运作双轮驱动,实现实业发展与资本运作的有机结合。”莆田港务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本报记者 吴宏雄 通讯员 廖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