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多温商回流资金近1530亿 新兴先进产业受青睐

01.06.2015  12:28
◎每经记者 胡健 发自温州

  为了再续“温州模式”的辉煌,实现赶超发展,温州打出了感情牌,启动温商回归工程。按照当地政府的规划,温商回归3年引资超3000亿元。截至2015年一季度,温商回归到位资金已达1530亿元。

  在温商回归浪潮中,哪些行业最受青睐?那些踏上回归之路的企业家们,面对家乡抛来的招商引资橄榄枝,又是怎样的态度?为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30年前,“温州模式”因改革而生,温州经济因改革而兴,温州人也因改革而富。如今,温州提出赶超口号,并将其定为温州赶超发展的“一号工程”,启动实施了“温商回归三年超三千亿”的计划。而那些活跃在海内外的温商,被视为温州新一轮勃兴的中坚力量。

  在被誉为“民营经济之都”的温州,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实地感受到了温商的恋土情结,但也听到了一些怀疑和抱怨。正如30年前一样,“温州模式”在经济新常态下的探索并未结束。

  履新刚满两年的温州市委书记陈一新,在“温州模式”30年的当口提出,“温州模式”是孕育温商的沃土,温商是“温州模式”的精华。240多万在外温商拥有丰富的资本源、技术源、信息源和人才源,是温州赶超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温州再创辉煌的不竭动力。

  一季度回流资金146亿

  以在外本地商人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在目前的中国,恐怕只有温州有这底气。温州期望将“温商回归”的招牌擦亮,启动实施了“温商回归三年超三千亿”的计划。

  据悉,目前温商回归在如火如荼进行。2013年全市温商回归到位资金410亿元,总量超过前5年总和;2014年到位资金969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多;今年一季度到位资金146.7亿元,两年多回流资金约1526亿元。

  温商回归已经对当地经济形成实质利好。温州外贸实现良好开局。温州海关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温州实现进出口总值280.04亿元,同比增长7.77%。其中,出口235.24亿元,同比增3.4%;进口异军突起,44.8亿元的成绩让同比增幅攀至38.9%。

  温州海关分析认为,根据“一季度我市主要进口企业及进口商品”表,位列进口榜首的铁合金主要来自青山控股集团。在“温商回归”的召唤下,青山控股将总投资近50亿元的多个项目落地温州,打造总部经济,由此有效的提升温州进口贸易。

  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温商回归既有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的作用,也有温州投资环境改善发展机遇吸引的因素。

  作为深入实施“温商回归工程”的重要举措,温州已经设立了省级温商回归产业集聚区,以此承接温商浙商回归和产业投资、实体经济发展。同时依托省级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浙南沿海先进装备产业集聚区,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和10个省级工业园区等平台,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

  陈一新也非常关切温州招商“一号工程”。今年他在多个场合为温商回归打气。4月底,他向各招商组组长叮嘱道,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必须突出重点提高实效。在对象上,要盯牢温商“领头雁”,排摸一批在外专注实业的温商龙头企业、行业领军企业,主动对接服务推动回温投资。

  5月19日,在会见由重庆市总商会浙江商会会长叶定坎、重庆市温州商会会长陈成宽率队的浙(温)商回乡投资考察团时,陈一新提到,当前温州发展呈现新态势,投资温州面临新机遇,浙商温商回归有新环境。希望广大浙商温商坚定回归发展信心,加快回归步伐。

  招商多打“感情牌

  今年4月初,全国温州商会总会成立。该商会是由全国省级温州商会、地市级以上温州商会、知名温商企业自愿组成的具有法人地位的非营利性、联合性的社会团体。

  陈一新表示,成立全国温州商会总会,是推进温商创业创新和回归发展的重要依托,是促进内外温州人互动发展的重要平台,是探索加强在外温州商会建设的重要途径。这是进一步发挥好温州人精神和温州人资源的独特优势,加快推动温州赶超发展的创新之举。

  温州经合办主任郑邦良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天下温商是推动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主体力量,让天下温商形成共振,一定势不可挡。

  一位回归温商向记者分析说,温州一直是以人格化有形市场为主,靠的是人缘、地缘、血缘、同学缘等,人格化交易机制的强度很大。温州商人多从乡镇经济起家,十分眷恋乡土,无论在外边取得多大成就,如果在家乡没买一两套房子,就没面子。另一个表现就在于,有好的项目总是愿意放在家乡,哪怕自己亏点钱,也不希望外流。

  有在外温商的雄厚资本及其恋土情怀,温商回归在全国可谓独树一帜。在当地政府提供的材料中,“感情牌”字眼比比皆是。比如,营造良好的回归氛围,加强乡情、亲情、友情的礼遇感召,营造重商、亲商、安商、兴商的浓厚氛围,增强在外温商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等。

  为破解空间制约,确保“三年三千亿”工程供地需求。温州正以“三年实施20万亩围垦工程”及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为抓手,加快土地流转和低缓山坡开发利用,确保温商回归重点项目优先供地,开辟赶超发展新空间。

  政府期待引进新兴产业

  在“温商回归”浪潮中,既有弄潮儿也有失意者。2014年,在温州某区的办公室里,记者结识了年轻的温州商人李原平(化名)。当时,他意气风发地表示,温州这两年成为大家关注的风暴眼,有人开始质疑温州经济,但我认为温州经济有希望,这里没有物质资源,地理位置也不算好,最大的资源就是抱团的温州人。

  他还身体力行从上海携资金回到温州,在温州业务涉及文化创意产业、应急转贷等领域。然而,一年之后,当记者再次与他联系时,他已经将主要业务迁至杭州。李原平无奈地表示,温州生意实在不好做,很多企业没有规范的财务报表,一些金融创新服务无法展开。

  与李原平等新一代温商不同,美国华侨、美国洛杉矶温州市同乡会副会长、温州万金阁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国华是早一批在外温商回乡投资者中的一员。但其投资的温州鹿城总部经济园项目却因园区名称、房屋产权等纠纷始终没有走上正轨。郑国华慨叹政府的服务能力还有待提高。

  周德文则提出了另一个关键问题,温商回归投什么?“当地产业有空心化的风险,回归的资本应该流向何处去,政府应该本着靓女先嫁的原则,指明一个方向。

  郑邦良坦承,“当然,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还存在新项目个数偏少、到位资金量偏低,因项目前期谋划不足、项目质量不高从而制约招商项目落地等问题。

  事实上,在劳动力、资源、环境等要素的制约下,一些低层次项目已很难在温州立足。“我们所要的温商回归,是新兴产业、先进产业的回归,人才、技术、资本等优质要素的回归以及总部经济的回归。符合这些标准的温商回归,是我们腾笼换鸟要大力引进的‘好鸟’。”郑邦良说道。

  《《《

  经营者说

  回归温商的自白: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

  ◎王建敏

  温商回归,是这两年温州市政府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每到年底年初,各种表彰会接踵而至,街头的电杆上挂着回归功勋的头像,堪比国外的选举广告。招商小组被派往全国各个城市,各省市的温州商会会长被轮番请回温州。各大媒体频繁报道温商回归。

  作为一名回归人士,我站在玻璃窗外,看着屋里的热播剧,心里酸甜苦辣、五味杂陈。我们为什么要回归,能不能回归,归来做什么?

  需明确回归的产业

  温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沾了先走一步的光,先富起来了。温州模式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风靡全国。成千上万的温州人走向全国、走向全球,并生根发芽。

  但仔细看看温州发展模式,却是以低端的轻工产品为主,如四大支柱产业的鞋、打火机、剃须刀、眼镜等。这些产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都较低,主要依靠先行一步优势和低廉的人工。当全国步入开放的时代,温州的劣势就凸显出来了。受用地紧张、高成本等因素影响,一些企业觉得温州的经营环境变得恶劣。

  一些行业协会向当地政府建议,放宽管理,降低税费,规范政府行为,否则企业会跑光。但这并未引起当地政府的足够重视,在2000年之后全国的招商引资大潮中,很多企业出走。

  此后数十年间,温州的实业越来越难做,利润越来越低。温州人开始炒地炒楼炒矿炒大蒜,凡能炒的都有温州人和温州游资的影子,产业开始空心化。2010年温州民间借贷风波爆发,大批老板跑路,温州经济几乎陷入崩溃。尽管政府采取了一些救市措施,但收效甚微,温州经济面临严峻考验。在这个时候,如果200万在外的温州商人回援,温州经济可能再次腾飞。于是,温商回归被提上日程。

  从在外温商的结构来看,有的是当年投亲奔友或出国的华侨,他们在外辛劳几十年,终于小有成就;有的是当年到全国各地开店卖小商品,数十年奋斗闯出一片天地。他们的回归能做什么?再看看温州现在需要什么?

  温州模式风靡全国三十年,但温州的经济格局并没有变化:没有先进的制造业,没有高科技产业,没有互联网产业,也没有诸如钢铁石化汽车之类的大工业,依旧以传统产业为主。温州现在急需引进的应该是这些行业和大资金。但在外温商有吗?没有。

  除了房地产和将一些旧厂房改成市场外,似乎没有更多能令人眼睛一亮的项目。是在外温州人不作为吗?不是。温商做高科技做互联网做大工业的实在太少,大老板更是寥若晨星。因此,温商难带回好项目,也难出巨资。

  政府应安商亲商富商

  总有一些回归者,如我踏上回归之路。在回归温商的档案里,我的回归金额是1000多万元。有官员对我说,才1000多万,现在回归的都几亿几十亿元。我顿时羞愧难当,于是低头做人,终不敢对人提及是回归者。

  想当年携数百万去外地投资,外地招商官员将其奉若贵宾,专门成立一个以区委常委为组长的帮扶小组,来帮助企业在当地建设,并承诺凡涉及当地政府任何部门的事,都小组解决无须投资者本人出面。

  十几年来,我在投资地竟然没有请当地任何政府官员吃过一顿饭,但却给当地留下10余家外资企业。回归温州的这些年,我的企业已经成了普通的本地企业,该怎么过就怎么过,投资的事也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回归者已进入当年政府的政绩,现在政府需要的是新的回归者,新的政绩。我一直在想,温州真的做好招商准备了吗?

  在任何地方的招商宣传中,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话:安商,亲商,富商,你发财我发展,但在温州没看到。在这里,只有招,没有安,更别谈亲和富了。这就如你很卖力地推荐一件产品,产品卖出了,你却没有任何的售后服务,任由其自生自灭。最近一件回归企业集体状告政府的案件,就是对回归制度不完善的最好诠释。

  面对回归,我想对当地政府说:善待本土企业,他们坚守本土,为本土建设在做贡献,不可忽视他们的存在。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本土企业就是那棵梧桐树。善待回归企业,别以为回归了就完事了,他们不好,会造成连锁反应,也会直接影响招商效果。

  面对回归,我也想对在外的温商说,你们在外拼搏不容易,真要回归,自己得先做好准备。“你们的今天来之不易,慎重再慎重。

  (作者为在外温州企业家联合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