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龄的学生更需“精准滴灌”
“混龄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一经产生就存在着广泛的争议。部分业内专家认为它是外国的舶来品,难以适合中国的国情而质疑;一些家长也因考虑孩子们如何相处的问题而忧虑。应当说,这些质疑担心不无道理,但作为一种新生的事物,究竟利大还是弊大?判断的依据只有一个,那就是看它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混龄教育”让不同班级、不同年龄的学生因兴趣、爱好、活动等走在了一起,可以心无顾忌地开展真正意义的小组合作学习。而且延展了学生交往的范围,拓宽了他们交往的渠道,对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过程意义更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独生子女家庭中缺少的“兄弟姐妹”情感。在这种模式下,不同年龄、不同认知水平的孩子,组成了一个个学习小组,他们彼此分享各自的思考,各自的认知,会有一种崭新的体验,品尝交际带给他们的快乐。年龄大的孩子可能在原来的班级表现平庸,但在众多的小弟弟小妹妹面前,则又显得技高一筹,既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也满足了自己被尊重的心理需求,有益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自我悦纳感;年龄小的学生能从大同学那里更容易获得一些学习的经验,同时因富于形象思维、耽于幻想,说不定也能在某些方面给年龄大的学生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因此,这对双方来说都是互利互惠、共融生长的,作用不容低估。
当然,这种教育模式对课堂教学提出一种全新的要求,“大水漫灌”的授课方式,必然要被“精准滴灌”所取代。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认知水平,不同心理成熟度,课堂不能也无法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更多的是倾向引导,提出有一定价值的研究课题或问题,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由组合,不限制人数和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进行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教师的作用则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服务,由“前台”转向“后台”。
作者:张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