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治堵出狠招 除停车费外1小时多收10元或12元

25.07.2014  10:57

  深圳治堵拟出“”招:对停放在路外经营性停车场的小汽车征收“停车调节费”。按照方案,一辆私家车除了停车费,每小时还要多交10元或12元。从去年纷扰欲出的拥堵费,再到明码实价的停车调节费,面对“堵城”困境,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总有遏制不住的“收费冲动”。收费就能治堵吗?

   □拟定方案 越堵收费越高

  目前,深圳早晚高峰期的车流平均时速约22公里,为达到深圳城市交通白皮书提出的时速25公里以上目标,深圳拟对停放在路外经营性停车场的小汽车征收“停车调节费”。

  “停车调节费为深圳首创,目的是通过经济杠杆增加市民用车成本,调控小汽车使用,从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升城市运行效率。”深圳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吕国林说。

  根据深圳市交委的方案,停车调节费的收费标准与交通拥堵状况挂钩,遵循“分区、分日、分时差别化”原则,即片区越拥堵收费越高;工作日比非工作日高;白天比晚上高。

  收费方案共两套,方案一按时段征收,方案二按区征收。以工作日中心城区非住宅类停车场为例,前者征收时段为7点半到21点,每小时12元,共计162元,加上每天最高60元的停车费,最高共计222元;后者则不分白天黑夜,每小时10元,24小时停车将收240元,加上停车费共计300元。

  记者调查发现,受方案影响较大的主要是上班开车一族和业务员。“这么收有道理吗?”这是不少上班族听闻消息时的第一反应。在福田区新闻大厦上班的刘女士算了一笔账:如果她早上8点半上班,下午5点半下班,需支付9个小时108元停车调节费,以每月20个工作日计,需多支出2000多元,一年养车成本新增3万元。

  此外,由于征费对象为路外经营性停车场,深圳约1/10的非经营性停车场则免征。记者观察发现,这意味着像深圳市委机关大院等非经营性的政府内部停车场成了“法外之地”。

  “只要开车上班就都占用了道路资源,对普通市民征费,对政府工作人员也不能例外。”一些市民认为,“内外有别”影响政府决策的公信力。

   □官方说法 借鉴国际经验

  征收“路外停车调节费”是深圳市交委治堵“八大策略”“十大行动”内容之一。吕国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调研方案综合借鉴了新加坡、东京、首尔等国际大都市的经验,“可以说,提高小车停车费的成本,是大城市治堵的通用做法”。

  那么,国际经验是否适合国情、市情?有关专家指出,虽然国内外城市汽车保有率都不低,但使用效率差别很大:国内汽车行驶里程多、行驶速度低,交通精细化管理和城市轨道建设的潜力并未挖尽;国外则是在公共设施配套相当完善、近乎无招可用之后,才为治堵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