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时:惠民红包提升百姓获得感
今年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紧扣民生改善,推出了一批叫得响、立得住、含金量高的改革方案,让老百姓共享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
全民参与,改革直指民生痛点和难点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从老百姓最关心的“痛点”“难点”改起,让改革红利惠及最大多数人。
环境问题连着百姓健康。日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生态建设”成为重要议题。此次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的5个文件中,有4个涉及环保。今年以来,《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落实有条不紊,新的《环境保护法》元旦开始实施,形成了“最严环保法规组合拳”。前5月,北京空气质量达到“优、良”的天数共有75天,比去年同期空气质量有所好转。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改革的“先手棋”和“当头炮”,就要瞄准那些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公平正义事关群众福祉,依法治国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民生问题需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6月,《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意见》正式出台,回应民生诉求,使覆盖人群逐步拓展至低收入群体,为更多困难群众提供及时便利、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
有参与感,才更有获得感。改什么,呼应百姓关切;怎么改,倾听百姓意见。全面深化改革中,政府部门不断调动起公众对改革的参与热情、畅通参与渠道、健全参与机制。近日,国务院在网上开展“我来参与国务院文件清理”活动,搭建与群众互动的平台,更好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增收减负,民生实惠看得见、摸得着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要让老百姓得到实惠。今年以来,社会事业领域改革统筹推进,惠民红包持续发放,人民生活有了更大改善。
百姓腰包鼓起来——收入是民生之源。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的长效机制,深化收入分配改革一直在推进。今年上半年,海南、湖南、山东等地陆续上调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后,深圳、上海两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均超过2000元。
社会保障网密起来——今年以来,一系列改革措施密集出台,不断扩大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加大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投入。以卫生领域为例,今年国务院部署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依托医保和大病保险展开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经过前期试点,各地正在探索大病医保的不同模式,为医保全覆盖提供了保障。
消费负担轻下来——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税率下调、宽带网络提速降费、商业车险改革降低保费……“降费红包”的发放减轻了老百姓负担。目前,商业车险改革试点已在6个地区落地,消费者保费支出较去年下降的保单占比为77.6%。
办事不再跑断腿——针对广受关注的证明“你妈是你妈”现象,公安部已部署各地认真清理本地有关户籍证件使用管理的政策规定,全面梳理证明的种类,该取消的要取消,该合并的要合并,必不可少的证明要清楚告知。为方便群众办事,各部门各级政府继续清理规范权力清单,清扫不合理的门槛,大力推行信息公开、流程公开、告知承诺,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便利。
机会公平,未来生活更有奔头
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每项重大改革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创造和维护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的社会环境,让人民对未来生活有更美好的预期,才能形成人民群众更长久的获得感。
日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改革措施的意见》,通过构建普惠性的政策扶持体系,推动形成“双创”新浪潮,将让跃跃欲试的创业者尝到更多甜头。
“三证合一、一照一码”试点工作有序推进,点燃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业热情,让企业办证从“110米跨栏”变为“百米冲刺”。
资金一直是束缚市场主体的瓶颈,今年以来,为小微企业减负、输血的政策措施不断出台。3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将小微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范围,由年应纳税所得额10万元扩大到20万元。同时,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探索把纳税信用与信贷融资相挂钩,税收、金融等协同发力。
政府创造机会,市场主体活跃,人们干劲更足,日子更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