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炼气象之犁 深耕乡村沃土

04.01.2018  07:56

   中国气象报记者 牛彦元

  12358亿斤!2017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

  一年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深化——2016年12月1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2017年2月5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广袤田野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农民人均年收入迈上1.2万元。

  “三农”向好,需全局发力;气象服务,亦不能缺席。“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三年对气象工作作出部署,强调加大气象为农服务投入力度,2017年更是明确提出,“要发展智慧气象,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水平”;中央财政积极支持气象服务“三农”和助力扶贫,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实效。

  紧跟新形势下“三农”工作方向,气象部门扎实开展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全力助推精准脱贫,为决胜全面小康、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稳住“基本盘”。

   为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紧跟供给侧改革大潮,新型气象服务体系日趋健全

  一步步、一声声,乡间变化的脉动越发有力。

  在江苏省新沂市国家级高标准农田优质稻米示范区,一亩地的粮食产量能提高150斤;在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新苑阳光现代农业园区,日供应农产品能达到10吨;在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新民镇红米种植基地,人均收入可增加1000多元……如今,随着我国农业生产驶入转型升级“快车道”,亿万乡亲的生活有了新奔头。

  在示范区、农业园、种植基地里,农田小气候观测站实现对各项数据的全天候自动化监测与传输,无土栽培的温度调控有了智能化手段,种地时间都由气象数据说了算……转思路、破定式,气象服务早已悄然融入农业生产全过程。

  这一年,秉持改革创新的智慧与勇气,气象部门主动作为,在新型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创建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围绕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对接需求、规范职能——基本形成国、省、市、县四级业务和延伸到乡、村的六级服务格局,各级业务服务职责和业务流程进一步明晰;与农业部共创首批10个国家级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内容覆盖都市农业、设施农业,棉花、枸杞、苹果、甘蔗等作物,12个省份按区域或作物成立44个农业气象分中心;国家级建立基于智能网格预报的格点化农业气象预报和分省动态、定量粮食产量预报,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一体化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

  围绕经营方式改变,革新技术、提升能力——出台智慧农业气象数据建设方案,推动以格点数据支撑为主的数据“一张网”建设,农业气象基础数据作为第一批气象信息化数据实现汇交;集合气象、土壤、经济、作物、产量、灾害、地理等多元信息的农业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其产品被广泛发布;组织完成全国智慧农业气象服务手机客户端研发试运行。

  围绕服务需求多元化,创新机制、延伸链条——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全球重点产粮区长势监测和产量动态预报由季尺度提升到月尺度,产品覆盖全球7个主要产粮国、产品种类扩展到14种,国外粮食总产预报准确率稳定在95%以上;围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农业部联合开展的“直通式”服务和气象信息进村入户覆盖全国98.2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客户端注册用户达240万;围绕农业保险发展,研发大宗作物算法库、灾害管理系统等6个基础性平台。

  围绕科技创新,打牢基础、强化引领——以作物指标、模型为核心的农业气象业务规范体系逐步完善,编制修订38项全国性农业气象技术标准和业务服务规范,制定5548个地方农业气象指标,研发推广60多项农业气象适用新技术;农业气象基础业务能力不断提升,由65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2175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1895个农田小气候观测站、1649个设施农业气象观测站、897个农田实景观测站组成的现代农业气象观测网在全国铺开。

   为农村守住安居乐业家园

  ——对接城乡协调发展理念,气象灾害防御网全面铺开

  一座观测站在时有台风过境的三沙群岛上坚守,一份气象材料在风雪中赶路的牧民间流转,一名气象信息员在暴雨来临前的山脚下奔走,一通预警电话在村支书的耳边响起……一条线从高山延伸到大海、一个格点从一村走向四方——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之网已遍布全国,这张网是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农村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推进城乡气象服务均等化的现实之需,并且为农村守护着安居乐业的家园。

  这一年,这张网越织越快——气象灾害防御基本实现防御规划到县、组织机构到乡、应急预案到村、预警信息到户、灾害防御责任到人;2167个县成立气象防灾减灾或气象为农服务机构,建成气象信息服务站7.8万个,气象信息员达78.1万名;2175个县制定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2.8万个乡镇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政府综合防灾减灾体系,15.47万个村屯制订了气象灾害应急行动计划。

  这一年,这张网越织越密实——全国农村建成5.7万个区域自动气象站,乡镇覆盖率达95.9%;全国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应用全面开展,具备逐小时、5千米分辨率的精细化预报服务能力,基本实现预警产品精确到乡镇(街道)和村屯(社区);完成2190个县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和风险区划,1880个县与国土部门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推进与水利部门联合发布山洪和中小河流洪水风险预警,以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初步建立;建成农村预警喇叭48.5万套,乡村气象电子显示屏19.3万块,建立覆盖我国近海海域的8个海洋气象广播电台;突发事件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85%,预警信息送达时间缩短至5到8分钟。

  这一年,这张网越织越宽广——国家突发事件信息预警发布系统汇集国家层面的15个部门71类预警信息,集成广播、电视、网站、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电子显示屏等多种信息发布手段,实现了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分级、分类、分区域、分受众的精准发布,以及快速有效的反馈信息收集与分析评估。

   为农民化身有吸引力的职业

  ——融入精准扶贫战略,发挥气象科技优势换来实在效益

  奔向美好生活的列车上,一个乡亲都不能少!

  如今,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冲刺阶段,一场与深度贫困的“战争”正在打响。

  找得准薄弱点、啃下硬骨头、发挥出真优势,从国家到地方,气象部门在攻坚战中打了一场漂亮仗。

  一年里,中国气象局主动融入国家脱贫攻坚战略,政策性文件接连出台落地。中国气象局印发打赢脱贫攻坚战气象保障行动计划,与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发文将驻村扶贫工作队全部纳入基层气象信息员队伍,着力强化贫困地区气象防灾减灾、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完成脱贫攻坚战第三方评估。

  一年里,气象服务在贫困县脱贫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过程中“趋利避害、减灾增收”的独特作用更加凸显。国家级贫困县共建成1.9万个自动气象观测站,乡镇覆盖率达91%;1.3万个气象信息服务站覆盖90%的乡镇,8.7万个气象预警大喇叭覆盖50%的行政村;804个贫困县建立了气象预警信息发送平台,气象服务短信推送的防汛责任人近30万。

  一年里,太多服务脱贫攻坚的好经验从乡野汇聚而来。贵州首创大数据村域经济服务社创新扶贫模式,入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脱贫和环境目标实践案例;宁夏探索形成了气象监测到乡镇、预报到村、预警到户、服务到产业的“闽宁气象扶贫模式”;安徽通过“惠农、聚农、爱农”等手机APP将气象信息服务延伸至农产品品牌化销售增值、乡村旅游等;黑龙江、山西等地积极开展面向贫困县的农业保险气象服务,内蒙古探索开展草原牧区牛羊天气指数保险。

  一年里,贫困户的腰包实实在在鼓了起来。甘肃气象部门创新马铃薯晚播技术实现每亩增产93公斤,娃娃菜错季播种技术实现每亩增产1000公斤,林果业综合气象服务技术增加产值1.6亿元;安徽“聚农e购”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城2017年线上交易额9800万元,带动线下交易额1.29亿元;陕西完成48家企业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茶叶等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增加7%,苹果气象灾害发生概率指数预报服务使优果率提升3%至7%,决策服务促使贫困县苹果面积新增300万亩。

  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部署,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绘制的新一年农业发展蓝图,气象为农服务正在积蓄力量形成新实践。

  新的一年里,气象部门将不断强化气象为农服务职能。

  新的一年里,结构更优、业态更新、机制更活、基础更牢、供给更有效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将逐步建成。

  新的一年里,气象部门将继续提高基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完善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实地调查技术标准。

  新的一年里,气象部门将实施气象助力精准扶贫行动,夯实基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积跬步至千里。可以预见,新型气象为农服务的路子将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