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4成消费者遇汽车陷阱:提车要先交2万 否则等半年

05.09.2014  09:03

汽车低档配置改中档配置以次充好、畅销车型加价捆绑销售、汽车贷款名目混乱、小故障夸出大毛病甚至偷换零件……贵州省消费者协会近日公布在3万余名消费者中开展的消费调查表明,超四成消费者在汽车销售、贷款、维修、保险等环节遭遇陷阱。为了套取利益,经销商在各个环节“设局”,花样翻新且隐藏深。随着汽车市场进入“金九银十”的消费旺季,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提醒,汽车消费一定要擦亮双眼。

虚假宣传、误导消费不鲜见

遵义市凤冈县一车主今年4月花42.76万元购置一台奥迪Q 5中档配置汽车,提车后发现后车窗雨刮器不能工作。该车主到重庆奥迪4S店检测发现:车内左前坐椅膝部饰板螺丝缺1颗,加装电器及线束多出4根,线路加装导致后车窗雨刮器不能工作。

经技术鉴定认为,该车其实是一款奥迪Q 5低端配置汽车,销售商为了获取高利润,将低配车擅自加装配置功能当作中配车型进行销售,从中套取4.4万元差价。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了解到,类似以次充好、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等行为在汽车销售环节中并不鲜见。购车过程中,商家口头承诺给车辆高档配置,促成了购车交易,消费者取车时发现商家没有履行约定,而商家则以无文字约定为理由,拒绝履约。

调查还发现,汽车销售市场加价提车、强制购买配饰等情况普遍。贵阳市一消费者购买大众途观汽车,在提车时4S店以车源紧张无现车为由,告知需从其他地区调车但要交2万元的调剂费加价提车,否则得等半年。

专业人士认为“加价提车”背后,往往是汽车生产厂和经销商联手“做局”,造成缺货或断货的假象,利用消费者“买涨不买跌“新款情结”等消费心理进行“饥饿营销”,引诱消费者“入套”。

贵阳市一消费者在买车时,销售人员表示可以缴纳定金并帮助摇号,购车定金缴纳后不久,销售人员告知已经摇到号可以到公司提车。消费者提车后才发现自己没有摇到号并找到销售人员讨说法,经销商解释为个人失误,表示可以长期提供临时牌照,并承诺一直到摇到号为止,两年的时间里该车主一直在使用临时牌照。

贵州省消费者协会调查显示,有38.2%的消费者在汽车消费销售环节遭遇消费陷阱,其中有近三成消费者认为销售人员态度恶劣或有明显欺诈行为。此外,约定时间不能交车、新车刚买就大幅降价、新车存在质量问题等也是消费者投诉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