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海鲜丰收季到来 渔民日捕一吨获毛利万元

17.08.2015  11:33

    “哗……”,随着甲板上的渔网放开,一尾尾海鱼,用最鲜活的肉体,激情地拍打着渔船上的甲板。

    这样的场景,循环地发生在台湾海峡澎湖列岛附近一片叫做“沙层”的海域上。这里,聚集着两三百艘渔船,持续不断地进行捕鱼作业。

    又到了野生海鲜丰收的季节。记者8月10日随渔民出海4天,体验渔民捕鱼的喜悦与艰辛。

    丰收 生猛海鲜出水

    放网,收网,待鱼捕捞上岸,渔工们迅速忙活起来,将鱼进行分类分箱,直到分类完放进冰库,再冲洗甲板进舱休息。每两个小时放一次网,然后再重复着上述的动作,如此循环反复。

    相比渔工们两个小时一遍的机械化作业,厦门鲜之源水产产销专业合作社闽龙渔66769号捕鱼船王船长则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他告诉导报记者,目前正是渔获丰收的季节,每天要放网10次左右,总的能捕捞到一吨多的渔获,毛利万把块钱,“如果不是碰到台风天,渔船出海个把月是非常正常的,都是靠交通船将海鲜运送回厦门”。

    辛劳 他每天要铲6吨冰

    甲板上烈日当空,甲板下则是5℃的冰库。

    河南来的权延永,赤脚踩在几十吨的冰块上,用耙子将冰块打碎,再用铲子铲出冰块,让其他工人搬到冰库旁的鱼仓。

    这样的动作,每天老权要重复上千遍,每天至少要铲6吨冰。遇到交通船补给冰块时,20多吨冰更是全部由他搞定。因为需要长期弯腰铲冰,老权的背微微驼着。

    老权每个月的工钱和大部分渔工一样,是6000元,吃住都在船上,也花不了什么钱,定时把钱寄回老家,供两个孩子上学。

    这样的工作,老权已记不得自己干了多少年了。“这里收入比岸上多,如果能干就继续干下去呗。

    收购 数吨渔获大转移

    10日,台风“苏迪罗”过境后的第二天,海面上吹起了西南风,年轻的船老大蔡秉和开着海鲜收购船,从厦门高崎渔港,以每小时七八海里的速度缓缓驶出。导报记者一行,就随这艘船出海。30多米的海鲜收购船,在八九级大风中摇晃着,迎风雨前行。

    当晚8时左右,海鲜收购船靠上了第一艘渔船。两条船上的工人,迅速将这一百多箱渔获逐一过秤,再搬运到交通船上。

    这些海鲜大部分是鱿鱼、午鱼、马鲛鱼、赤鯮鱼等平日厦门菜市场常见的品种,也有虾、蟹、杂鱼。海鲜一到交通船上,便迅速被放入船仓中,撒上冰块,保持其新鲜。

    一些石斑鱼、红螺、龙虾、螃蟹等较贵的活鲜,则被送往船尾的养殖区暂养,保障其鲜活。

    单这一趟,共收了3吨左右的渔获。

    三天时间里,这片海域上不断上演着渔获的迁移。海鲜收购船甲板下的冰库,冰块渐渐变少,鱼仓,则一个个满了起来。

    返航 30多吨渔获一天销完

    13日上午8时许,厦门鲜之源水产产销专业合作社老板朱云良带着一群员工,等候在高崎避风坞泊位边上,默默地注视着远方。

    载着30多吨渔获的闽龙渔60772海鲜收购船,渐渐停进泊位。船上的生猛海鲜,登陆。

    老板看着一箱箱的渔获,抽了根烟,笑了。当晚,老板拉上船老大和几名员工,开怀畅饮。

    这些海鲜则当天全部运往中浦水产批发市场,并经由海鲜贩子贩运到各个菜市场,一场场海鲜与唇齿舌尖的碰撞,又将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