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岛路海边救生体系太尴尬 专业救生站招不到人

06.08.2014  17:37

  禾缘社区的义务救援队在观察

  海峡导报8月6日讯 环岛路海边的救生体系,救生员缺乏已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从有救生站开始,就一直欠缺。而目前救生的两个“体制”—拿工资的专业救援队和民间义务救援队,都面临不同的尴尬。

   救生体系 欠缺救生员是老问题

  海边救生员严重不足,已经持续了很多年。

  资料显示,“建立海滨浴场救生站”是2002年厦门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共投资了120万元,在思明区的四个海滨浴场建设救生站,包括鼓浪屿大德记、港仔后、珍珠湾、黄厝。

  当时并没有白城救生站,因为白城海域有礁石、漩涡、急流等,不适合游泳。直到2012年,白城已经发展成名副其实的海水浴场,而死亡事件频发,市民呼声极高,才建设了救生站。观音山救生站也是后来增设。

  但从有救生站开始,救生人员流失严重就一直困扰整个救生体系,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工资待遇低,一是海边太辛苦。

  有媒体报道,在2011年时,救生员的工资扣掉医社保,拿到手的1500元左右。同时,救生员是季节工,夏季的半年工作,剩下半年自己另谋生路。“到了第二年,有些人就不来了。”一位救生员回忆。

  与其在海边天天暴晒,不如选择到游泳池,于是,海边的救生员纷纷跳槽到游泳馆。2011年,4个救生站的救生员只有1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