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航集团创业24年跻身世界500强 布局福州航空等
商界从来不缺传奇,海航集团可算其中之一。
从1000万元起家,到总资产逾万亿元、年收入逾6000亿元,海航集团仅用了24年时间。2015年,海航首次登上《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位列第464位;2016年,位次前跃111位,升至第353位,堪称商业奇迹。
传奇时常伴随争议,海航集团也难以例外。
国内外并购、快速扩张,一系列的运作,令人眼花缭乱;与之相伴的,则是不时出现的担忧、质疑之声,负债率、资金链乃至发展模式,隔几年就会被热“炒”一番。
这种跳跃式发展,让外界惊呼,而在海航集团的管理层看来,根本的东西其实一以贯之。
“二十多年来,海航一直扎根实体经济,所以才没被各种泡沫湮没。”海航集团董事长王健说,很多人往往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便是海航实业一直做得很大、很实、很不错。“这些年来一赚到钱,最主要的投向就是实业。”
海航在实体经济中扎的根到底有多深?
如今的海航集团,已不再是当年业务单一的地方航空运输企业,而是囊括航空、酒店、旅游、物流、金融、商品零售、生态科技等多业态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实体产业成了集团发展的“定海神针”。
在虚拟经济的热潮中,企业如何保持定力,坚守住实体经济主阵地?信息时代,企业怎样创新性地借力新的工具和手段,强大传统实体经济的内核?记者深入海航集团,尝试解码这家传奇企业的成长基因。
航空主业的弱与强
航空运输产业是海航始终坚守的主业。
创业之初,正是海南房地产“虚火”最旺的时候,土地一天一个价,房价一天一个样。手上仅握1000万元启动资金的海航人,正为巨大的资金缺口发愁。
“按负债率百分之六七十算,这1000万应该能换来3000万的银行贷款。当时很多搞房地产的朋友来找海航,他们资金不够,想跟海航密切合作,你只要出一两千万,保证到年底有40%的回报。”海航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峰回忆,尽管条件诱人,但海航的创业者没有为之所动。“如果没有定力,可能就前两单会挣钱,因为你是在滚雪球,投1000万变成2000万,你肯定把2000万投进去变4000万,4000万投进去就全部都投进去了,后来市场一变可能就全赔进去了。”
放在整个海航集团的大盘子里,航空产业所占的比重,与过去相比大为降低。但从体量上看,海航航空产业快速膨胀,业务范围也从国内扩展到国际。截至2016年底,海航集团拥有飞机1250架,运营国内外航线近1200条,通航全球270余个城市,年运输旅客近1亿人次。
“在海航发展二十多年的历程中,我们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牢牢聚焦于做强做大做精航空主业,不曾有过一丝一毫的犹豫。”海航集团执行董事长李先华表示,航空运输产业是海航集团的主业,只会不断变得强大,而不会被削弱。
从海岛飞向全国,再从中国飞向世界,海航集团对航空运输产业的发展,采取了超常规的手段。
作为曾经的一家地方航空公司,海航没有选择小飞机开飞、支线切入的传统做法,而是直接采用大飞机开飞、干线切入的方式,与实力雄厚的大航空公司同台竞争。1993年,海航就实现了盈利。与此同时,海航并未忽略支线市场。1994年,海航引入支线飞机,相继开通海口到三亚等周边地区的航班,并很快构建起干支结合的航线网络。
2000年,民航总局提出航空公司重组思路。原本“山头林立”的航空产业,迎来大鱼吃小鱼的时代。谁也没想到,块头并不大的海航集团主动出击,在一年多时间里,先后收购重组长安航空、新华航空、山西航空等地方航空公司,成功跻身国内第四大航空公司。
“服务至上”一直是海航的标准。1993年5月2日,海航首航,时任董事长陈峰与时任海南省副省长毛志君以空中乘务员的身份为乘客提供机舱服务。创业以来一直秉承的“店小二”精神,伴随着海航航空运输产业不断光大。凭借优质的服务,海航航空还连续6年进入由全球专业航空评估机构SKYTRAX评选的“全球五星航空公司”之列。
某次,一架航班即将起飞,舱门已经完全关闭。飞行员突然发现有一样东西没带,于是就打开驾驶舱的挡风玻璃,让地面人员用工具递了进来。海航集团管理层得知后,飞行员被调离岗位,“贬”为行李搬运工。类似的故事,在海航集团可以找到很多。
背后的逻辑,是海航集团对安全的苛刻要求。德国航空安全数据评估机构JACDEC,是航空运输业界权威的评估机构,负责发布“全球最安全航空公司榜单”。海航以零事故率位列全球第三、内地航空公司之首。
“航空运输产业是我们最早的产业,现在也是最好的产业,是海航集团一个亮丽的品牌。”李先华说,航空运输产业是海航集团的基础,对其他业务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果这个产业做不好,对海航集团整体的影响非常大;只有把这个产业做实了,海航集团才有做其他产业的能力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