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海绵城市建设深入践行 公园广场等试点显成果
温泉公园雨水花园
福州新闻网7月26日讯(记者 邱陵 实习生 吴阳)在多年平均降雨量达1360毫米的福州,尤其受到极端气候影响特别是台风季节,短历时强降雨频繁发生,动辄开启“看海”模式,面对横亘眼前的内涝积水,市民们烦恼丛生。“让城市像海绵一般,摆脱看海困扰。”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深入践行,温泉公园、梅峰山地公园、海峡奥体片区等多个样板示范工程扛住了风雨的侵袭,显露出“海绵体”的生态成果。
26日,记者跟随福州市建委、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部门工作人员,探访福州多处运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打造的工程,看看未来的福州今后将如何变身“会呼吸的城市”。
温泉公园改造提升
从积水两三天退到基本不积水
温泉公园位于城市中心地段,从1996年底开始兴建,1997年初建成开放,再到2008年改扩建,至今已有20年。据温泉公园管委会副主任林燕华介绍,由于公园排涝系统老化,而且此前铺设的地砖并不具有渗水性,每逢雨季,公园随处可见积水,给游客造成极大不便。
记者了解到,目前温泉公园总面积达到17.7公顷,绿化覆盖率达90%。如何引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将公园绿地的生态功能充分释放,是改造提升工程的重点。
作为福州市慢行系统建设的组成部分,同时是福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项目之一,温泉公园改造提升工程备受关注。根据方案,项目总投资约4800万元,占地面积约4.8万平方米,分成两期进行,如今一期已经完工并对外开放,二期即将启动。
26日,记者看到,除了东北侧先期建成的温泉博物馆4000平方米的屋顶花园和2200平方米庭院绿化,公园原先老旧的水泥铺砖被改为生态陶粒透水砖,结合现有绿地布局增设3处雨水花园,并在其间栽种美人蕉、肾蕨、吊兰等水生植物,环湖沿岸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一派静谧迷人的风光。
最重要的是,通过改造,可以汇聚吸收周边的地表径流,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在雨量过大时,在中部设置的排水口还可以将多余的雨水排入管道,这样公园就不会因排水不及时而发生内涝。
记者注意到,雨水花园里铺设了大小不一的鹅卵石。相关人士说,这是为了滤去细纱,对净化水体起着积极作用。此外,在灰黑色的透水砖下方,基层也采用透水混凝土,有利于渗水和排水,且对园林植物的润泽也有益处。
“一期工程投资800万元,面积约为2.5万平方米,主要集中在公园东北侧和西侧,今年春节后对外开放。”林燕华告诉记者,此前大雨导致的积水往往要两、三天才退却,如今基本看不到积水了。
据了解,计划投资4000万元、总改造面积约2.3万平方米的二期景观提升改造工程,主要集中于东南片扩征地块和西门原有鸽子房地块,目前正在进行前期相关手续工作。
“届时,以温泉公园为中心,结合周边市、区两级行政服务中心、温泉博物馆、以及晋安河、五四河休闲景观带的建成,一个集高端商务、亲水游乐、市民休闲于一体的环温泉市民公共服务休闲空间将形成。”林燕华表示。
梅峰山地公园山脚用于行洪的水渠和池塘内,可见数十只毛色各异的家禽,显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首个山地类海绵公园建成
三面青翠山林涵养一泓碧湖
“这片湖水好清澈,绿得让人心醉。”26日,一位从银川来福州出差的章先生信步游览梅峰山地公园时,发出赞叹。
梅峰山地公园是全国第一条依山而建的钢结构镂空栈道——“福道”的重要节点和主要出入口之一,占地约10公顷。只见三面环绕青翠的山林,中间涵养着一泓清澈的湖水,钢结构的镂空栈道蜿蜒盘旋而上,顺着山势与福道主轴线相接,沿途可见归水潭、风铃塔、水中栈道、山林茶室等休憩景观。
作为福道山脊线上点缀的一颗珍珠,梅峰山地公园在开发建设前,也始终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贯穿其间,对原有的汇水调蓄湖潭优化设计,尽最大可能保证原始的滞洪功能不受影响。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园林景观所工程师黄贝琪说,在上述主线的基础上,公园设计施工方还进一步整合蓄水空间,调整湖体边界以增加蓄水量,控制水体的流经路径,以此过滤净化进入湖体的水质。
记者沿着栈道来到高处,俯瞰整个公园,可见这座山地海绵公园由雨水花园、环湖草坡、环湖湿地、一级蓄水湖和二级蓄水湖五个关键环节组成了从源头到终端的消纳净化系统。
“雨水花园将山体边沟收集到的山洪,沉淀过滤较大的杂质再排入环湖湿地进行二次沉淀净化,最后再进入一级蓄水湖。周边地表径流通过环湖草坡过滤掉大杂质再流入环湖湿地,再由环湖湿地溢入一级蓄水湖。”黄贝琪说,当雨量较大时,一级蓄水湖的水通过种满水生植物的湿地溢入二级蓄水湖,暴雨来临前会提前排空两个湖体,为截留山洪做好准备,避免山洪排入市政管网或涌入城市主干道。
据了解,山地海绵公园由于其自身地形和区位的独特性,其做法较一般城市海绵公园复杂一些。山体复杂的施工条件和脆弱的水循环通路都成为设计和施工要攻克的重难点,因此需要在项目的进行中不断摸索调整设计和施工的方案。
与梅峰山地公园功能相似的海绵公园还有飞凤山公园,位于海峡奥体片区,设置了四公顷的中心湖体,可蓄集山体雨水;大面积采用透水材料、下沉式绿地, 使雨水充分渗透,减少地表径流。
福州入围国家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2018年,城市建成区15%以上面积达到要求
海绵,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能,海绵城市理念也是在近年兴起的。“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是指希望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更加‘自然’。”福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林功波说,海绵城市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这是国家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理念之一,同时,国家提出,要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的20%以上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的80%以上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今年4月,福州成功入围国家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按照通过评审并批复的《福州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福州提出:到2018年,城市建成区15%以上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水体是城市之心,绿地是城市之肺,湿地是城市之肾,三者构成城市三大生态系统。”林功波告诉记者,专项规划建议将福州划分为70个海绵城市建设管控分区,其中,江北主城区25个,南台岛22个,荆溪组团2个,上街南屿南通片区7个,青口汽车城6个,马尾新城8个,分区面积从0.66平方公里到15.7平方公里不等,并分别提出不同的任务要求。
林功波表示,“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能指望一个工程能调控全域范围,只有各自分区都管控到位,才能发挥显著的协同效应。
据介绍,福州市拟选择奥体、鹤林、新店、三江口4个片区作为2020年前成片试点区域。“片区主要由五种类型组成,分别是各类小区、市政道路、公园广场、水系整治和蓄排设施,遵循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自然循环等原则,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宜居。”
此外,福州市“十三五”防洪排涝与海绵城市建设行动计划提出,启动山洪防治及生态补水工程建设,强降雨时,将主城区西北部山洪直接引入闽江;缺水时节,将水引入江北城区内河,开展生态补水。其次,新增东湖、红光湖、旗山湖等环城湖体,增加库容约400万立方米;实施斗顶水库下游调蓄工程(约120亩)、八一水库下游(约63亩)调蓄工程等雨洪公园建设。同时,继续实施琴亭湖清淤扩容工程,以及城市水体串珠式联通工程,增加城市水体的总体调蓄能力。
梅峰山地公园
相关阅读:
带您看福州第一个山地海绵公园的调蓄秘诀
梅峰山地公园位于福道中段,是福州第一个山地类海绵公园,中央的梅峰湖和纵贯两岸的钢构栈道无疑是最大的亮点。
据福州规划设计院景观工程师黄贝琪介绍,梅峰湖并不是人工后期开挖的,在开发建设前,就一直作为该区域山体的汇水调蓄空间,刚开始的设计方案曾一度要填埋成广场,后来吸纳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及时调整方案,优化提升了这个湖体。
雨水、山洪如何层层过滤,最终汇入湖中,还保持碧绿清澈的水质,是设计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黄贝琪说,梅峰山地公园采用了生态树林、雨水花园、湖边湿地、旱溪等丰富的景观形式,将收集到的雨水层层截留过滤。
首先,在山上设计了一些层级分明的“阶梯”,用金属丝编织而成、装满石头的笼子搁在上面,一道一道拦截起来,当山洪向下倾泻时,拦住枯枝树叶等杂物,初步过滤出带有泥沙的水流。
其次,这些水流冲到山脚,会被导流进入生态植草沟渠,并在此处得到二度过滤。植草沟和老式混凝土排水沟的最大区别在于,若是遇到小雨,雨水流经植草沟时可以沿途下渗、蒸发,既有利于植被生长,又有力地改善了空气质量,比直接通过排水沟流入蓄水湖的效果好。
第三,从植草沟满溢出来的水继续流进雨水花园,经过沉淀,多余的水再慢慢溢出来,流到环湖湿地,再流经一个沉沙池,最终汇入蓄水湖。
通过这样一套层层过滤的流程,才算是完成了对山洪的过滤、净化及接纳。
同时,在湖体两侧的石径也有讲究。这是一些大约10厘米见方的花岗岩铺设而成的小道,相邻两块之间有约1厘米的缝隙,它们通过特殊的技术手段固定在透水性良好的土层上方,确保地表径流下渗,解决了以往水泥硬化路面排水不畅、容易积水等问题。
除此之外,环山道路旁也建有排水沟,与市政管网及湖体调蓄沟渠相联通,起到一定的防涝滞洪作用。
“山洪是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山地海绵公园的吸纳消化,可以从源头上承担调节功能,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周边地区防洪蓄水,梅峰山地公园成为样板工程,意义就在此处。”黄贝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