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海洋生物医药发展困局 院士专家献计献策
新华网福州6月19日电(记者 谢丹)在广阔的海洋中,存在着许多活性物质,它们经过提炼研制,可能成为对我们身体有益的保健品,甚至是治疗癌症的有效药物。福建当前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产业发展如何?这个产业目前存在哪些难题?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今日上午,作为6·18活动之一的福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峰会在福州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洋局研究员以及高校相关专家共同为福建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产业献计献策。
>>研制新药 业界将目光聚焦海洋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防化研究院第四研究所研究员陈翼胜看来,海洋药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经受到关注,当植物药已经基本研制差不多,再也难以发现新药的时候,业界就已经将目光转移到宽阔的海洋中。
在福建,为数不多的已经形成产业链的海洋生物药物产品中,厦门市鲎试剂实验厂有限公司的产品鲎试剂就是其中一种。
鲎试剂是由海洋生物鲎的血液变形细胞溶解物制成的无菌冷冻干燥品。据介绍,鲎的血液中含有铜离子,它的血液是蓝色的。这种蓝色血液的提取物——“鲎试剂”,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人体内部组织是否因细菌感染而致病。因此,鲎试剂在制药行业中,可以用于检测细菌内毒素。
除了鲎的血液外,海洋生物中蕴藏着大量结构新颖、生理活性和功能独特的生物活性物质及其基因,这使海洋生物成为具有独特功能和药用价值的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源泉。比如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海洋寡糖、新型抗肿瘤藻类色素蛋白-肽菁复合光敏剂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夏照帆说,事实上,不管是临床上医用,还是作为特殊患者的营养品,对海洋生物药物、海洋功能食品的需求量都很大。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面临十大难题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科技外经外事处负责人刘春荣介绍,福建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产业起步较晚,但近些年发展势头强劲,增长速度连续多年高于海洋渔业行业的整体速度,目前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产值近百亿元。
虽然大家都将新型药物研究的希望寄托于海洋,但实际上,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仍有诸多问题尚待解决。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所长黄种持介绍,当前存在十大问题,包括产业研发基础薄弱、新产品开发能力较弱、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缺乏、产品研发与市场脱节、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率低、生产装备及工艺落后、龙头企业少产业规模小、品牌建设意识淡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缺乏、产学研合作机制欠缺等。
在这些难题中,陈翼胜认为,这当中最重要的矛盾在于,海洋中细菌、藻类确实是产生了许多生物活性的物质,但产量极低,而且这些物质是在深海特殊环境下生长的,难以培育。
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易瑞灶看来,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产业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介绍说,目前虽然发现了很多核心物质,但真正能够研究成为海洋药物的却很有限,这当中除了资源问题外,药物研发技术也是一大难题。“一个新药的研发起码要10-15年。”易瑞灶说。
>>与会专家建言献策助力福建发展
当前面临的这些的困局如何破解?与会专家为福建省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产业发展献计献策。易瑞灶说,其实目前福建的产业基础已经形成,建议采用项目带动的方式,培育海洋龙头企业,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建议政府、企业、院校形成合力,突破关键技术。”易瑞灶说,在技术方面,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人才的引进。
陈翼胜介绍说,目前对于海洋药品资源的限制正在慢慢突破,而化学技术发展也正在逐步推进,未来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会有很好的前景。“福建海洋资源利用相对起步较晚,我建议也政府和企业也可以走出去与兄弟省份进行交流。”夏照帆说,如果产学研一条线,政府、企业、学校联合起来做这个事,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