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推动蓝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问:我省在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福建“六水三山一分田”,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海洋为福建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截至2013年,全省利用海域填海造地26587公顷,为我省快速发展临港工业、港口运输业提供了保障,石油、化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生根。2012年9月,《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准,福建以构建“一带、双核、六湾、多岛”的新格局,向建设海洋经济强省迈出新步伐。
从现在到未来,福建发展的潜力在海,山多地少的闽都大地需要充分发挥海峡、海湾、海岛三大海洋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科学布局海洋空间,加快发展具有规模和水平的海洋生物医药、油轮游艇、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港口运输、海洋滨海旅游等海洋产业,以科技创新,推动蓝色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力的海峡蓝色产业带,加快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建设海洋强省。
问:在开海兴闽的过程中,如何保障开发与保护并重,维护我省海洋的生态平衡?
答: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海陆统筹海洋生态保护机制。海洋与陆地不可分割,海洋环境保护涉及海洋、发改、环保、住建等多个部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多部门联动的海陆统筹机制,并在重点流域、河口及海岸带,实施污染防控与治理的海陆联动综合治理。要加快建设海陆监测和信息共享平台,以海湾为单元,实现多部门一体化监测网络和信息共享;继续实施沿海设区市政府海洋目标考核制度,将主要河流入海口和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指标及浓度目标,列入年度沿海设区市海洋环保责任目标。同时,应研究建立陆源污染物排海溯源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加快推行陆源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探索开展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试点。
其次,要不断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和综合整治措施。当前,重点要做好海洋生态修复。制定全省海洋保护区和海洋公园总体规划,积极建设各级各类海洋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生态示范区和湿地保护区,并加强自然海岸、人文景观的保护,尤其要保护重要滨海湿地和越冬场、洄游场、产卵场等天然生物种群活动场所。同时,积极建设以人工鱼礁工程为主要内容的海洋牧场示范区项目,大规模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继续组织实施海岸带资源环境与滨海湿地整治修复、海岸带整治与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示范项目,探索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海域、岸线和无居民海岛有偿使用制度,加快建设划定海洋生态红线制度,探索创建福建海洋增汇生态工程检测示范站。
第三,要健全海洋环境监测监视体系。充分发挥我省海洋、环保、水利、海事等各部门以及高等院校、驻闽海洋机构的监测和科研力量优势,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实施海洋环境监测能力的重点项目建设,形成有梯度、功能和优势互补的陆海一体的环境监测网络和体系。积极建立以卫星遥感、地波雷达等多种监测技术集成的技术立体化体系,不断完善海洋环境监测和立体观测网络,提高精细化海洋在线观测水平。同时,建立和完善精细化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系统,不断增强陆源污染物、赤潮、溢油、危险品泄漏等海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问:当前海洋经济已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我省应如何发展“绿色”海洋经济?
答:建设海洋经济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海洋经济涉及方方面面,我们要紧紧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围绕海峡、海湾、海岛的优势,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快推动海洋渔业等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等效益高、涵盖面广、产业关联度大的海洋新兴产业和现代海洋服务业。要加快推进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系统能力建设工作,逐步完善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提高海洋经济监测与评估时效性,以及辅助决策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同时,要在改革海洋管理体制方面积极探索、有所创新,进一步理清民营经济进入海洋产业的政策性障碍,鼓励、支持民营企业投资海洋产业,形成海洋经济多元化投资格局。此外,优化海洋经济发展政策环境,贯彻落实好国家和省里出台的有关海洋产业园区建设、海洋企业发展、海洋品牌培育、科技创新、远洋渔业和航运业等领域的扶持政策,推动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关链接>>>
今年主题释义:今年海洋宣传日的主题是——建设海上丝路,联通五洲四海。海上丝绸之路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习近平主席关于“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背景下的一个伟大构想,不仅造福中国与东盟,而且能够辐射南亚和中东,必将为沿线各国人民带来新的福祉。这条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海上交通大动脉,也将演绎出新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