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学者梁二平畅谈马尾船政文化和“海上福州”

13.11.2016  11:37

梁二平

  福州新闻网11月13日(记者 万小英 梁凯鸿 陈丹/文 张旭阳/摄)福州的海洋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深圳晚报副总编辑、知名海洋文化学者梁二平用“辉煌”二字形容之。

  为著《败在海上——中国古代海战图解读》,梁二平2011年曾来过福州,特地到马尾实地考察。这一次,在参加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第25届年会之际,他再次来榕,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畅谈他眼中的“海上福州”,包括百年前那场惨败的马江海战,以及今年正好150周年华诞的福建船政。

   与马尾结缘于

   寻找海战史料

  梁二平在他的《败在海上——中国古代海战图解读》一书中,透过近160幅古代、近代关于中国的海战图(画),笔墨大开大合只为说明一个意思:“败在海上”,令人不忍卒读。书中第二节“清法马江海战”正是发生在福州马尾。为写这篇文章,他曾于2011年来过福州,造访过马尾造船厂的厂史馆,寻找法国友人于2006年捐赠的马江海战图和照片等珍贵资料。

  站在马限山上,望着滚滚东流的闽江水,比照着海战图,以及实地考察古炮台,梁二平再一次论证,百年前这场战役,是一场完全可以不输的海战,至少也该是鱼死网破的结局。

  “如果是上午涨潮时大清发炮,清军将以舰首炮击法军舰尾;如果是清军泊在下游,法军泊在上游,不论何时开战,法军都会被堵在港口内,逃不出去。如果两岸10余座炮台,不是炮位固定死,只能攻击下游,不可调转炮口对上游攻击的话,也可以夹击江中的法舰,不至被动地让法舰一路沿江,从背后一个个击垮,让敌人全身而退。但历史没有‘如果’,哪怕是最简单的一步也不会改变。”梁二平在《败在海上——中国古代海战图解读》一书中写道。

  梁二平说,这是马尾的一段海上历史,是一段需要铭记的耻辱史。可惜,不仅百年前的“新闻”中,将完败变成了完胜,而且如今的许多文献中也回避了这场战役中的“”。他建议,要更为全面地展示马江海战。譬如用沙盘的形式还原整个战场,标明双方军事实力,解释当时怎么败的,为什么败;可以运用高科技,比如VR技术,让来访者通过科技的力量“穿越时空看到海战情景”,这样能让参观者——我们的后代更直观地明白当年败在哪儿。只有鉴古知今,才能心中警钟长鸣。

   船政与福船文化

   有丰碑性意义

  在梁二平看来,马尾近代船政文化和福建造船文化在中国海洋史上具有丰碑性的意义,也是福州在海洋文化史上两个先天性的优势,“这是所有福州历史都绕不过去的重要内容”。

  他认为,福船在福建海洋发展,乃至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跨洋航海贸易及文化交流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对于其他擅长近海航行,福船则更擅长远洋航行,尤其是宋元以后的参与海上贸易的大多都是福船。“福船是海洋帆船的经典代表,参加过著名的海战,而且和郑和一起下过西洋。

  为了深入研究海洋文化在福建留下的足迹,梁二平先后两次到达马尾,实地了解近代船政文化和马江海战遗址等。海战连连失利,但并不影响马尾船政的历史地位。他说,福建船政学堂是中国海军的萌芽,有创建之功,培养了一批近代工业技术人才和杰出的海军将士,留下了马尾船政文化的印记,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建议找寻福州

   海洋文化十大地标

  福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和重要门户。在实施大开放战略、发展开放型经济中,福州正在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作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海洋城市,如何更好地发扬海洋文化,挖掘海洋文化遗产?站在媒体人和海洋文化专家的角度,梁二平用自己的经验给出了建议。

  在深圳,梁二平曾历时两年进行了大型海洋文化田野调查,并组织评选出“深圳十大海洋历史文化地标”。从2007年开始,他还创办并主持“深圳海洋文化论坛”,如今已办到第十届。他说,福州也可以一起寻找“十大海洋文化地标”。福州与海洋文化有关系的地标非常多,在各个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角度,海洋文化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些地标既有远古的、近代的,也有当代的,通过媒体去一个一个挖掘探索,一步步挖掘出城市的海洋文化积淀,梳理历史文化资源,在为百姓科普的同时,也增强了人们的海洋意识。

  他特别指出,对海洋文化的挖掘要正视历史、客观呈现史实,包括清晰地还原马江海战,并挖掘被遗漏的海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