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海沧:低碳出行,如何成为美丽风景?

05.06.2015  12:05

    

    海沧市民快乐骑行。

  阅读提示>>>

  厦门海沧区公共自行车运营一年多,获赞颇多。该区户籍人口不到20万,但累计办卡量已达3.9万多张,5个人中就有一人办卡;总骑行量超过400万人次,公共自行车站点每个锁柱的日平均使用次数高达6次。如今,低碳出行在海沧已蔚然成风。

  公共自行车在我国不少城市推广,但成功运营者寥寥。海沧区为何能取得如此成效?近日,记者走进海沧,寻找答案。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因公外出,无特殊情况,3公里内一律骑行或步行

  厦门海沧区公共自行车使用热度有多高,市民用一个“”字来形容。说起近几个月用车经历,公务员江嘉俊深有感触。江嘉俊家住海沧街道滨湖社区,工作单位在4公里外。过去,他上下班都是乘公交车,自从办了公共自行车卡后,出行方式发生了改变。

  “一小时内免费,小区和单位门口都设有站点,非常方便。不早点去取车,很快就没啦!”江嘉俊说,“乘公交车上下班,包括等车换乘时间,一般要40分钟;换成骑车后,不到30分钟,环保又健身。现在身边越来越多人,加入到低碳出行队伍。

  海沧公共自行车从2013年9月正式开始运营,目前已经投用150个站点,运行车辆3200辆。尽管当地户籍人口不到20万,但截至目前,累计办卡量达3.9万多张,总骑行量超过400万人次,日均骑行量突破1万人次;站点每个锁柱的日平均使用次数高达6次,而在国内成功运营公共自行车方面闻名的杭州市也只达到3.7次。

  5月21日17时45分,正值下班高峰期。记者在海沧区中心地段几个站点观察,发现公共自行车使用率很高,负责车辆调度的工作人员刚把车锁进锁柱就被人取走。18时左右,一些站点还出现市民排队取车的情况。

  “我们有一套监测系统,车辆指挥中心一发现哪个区域出现车辆使用不均衡的情况,就会通知配送车调运车辆,最大限度满足市民需求。”海沧区公共自行车管理部负责人陈柏延说。

  在记者随机采访中,很多市民表示,骑公共自行车,节能环保又方便,是他们出行的首选方式。海沧区某机关工作人员张剑告诉记者,现在只要不是极端天气,他都会选择骑车上下班,很多时候办理公务也选择骑车出行。

  据了解,海沧区2013年出台文件规定: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因公外出,如无特殊情况,3公里内一律骑行或步行,单位不派公务车辆。“将公务使用公共自行车纳入公车管理范畴,用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手段加强公务使用自行车管理,既生态环保,又密切干群关系。”海沧区纪委书记江根云介绍,去年持公务卡的骑行总量逾10万人次,按照往返6公里油费4.5元计算,一年节省“三公”经费在50万元以上。

   有益意见常被采纳,群众参与管理的热情高,一个个金点子纷纷涌现

  退休后定居海沧的傅象清,是公共自行车的铁杆粉丝,从2013年12月办卡至今,已骑行超过1200次。在公共自行车开始运营之前,老傅就想出了不少好点子,比如建议站点加装遮雨棚,可以延长车辆使用寿命。“没想到,建议很快就得到落实,而且在遮雨棚的设计上也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傅象清说。

  “我觉得遮雨棚的款式,可以参照香港的设计理念。”2013年7月,海沧市民钱先生从香港旅游回来,听说要运营公共自行车,有关部门正在征求意见,就迫不及待地拨通意见征集热线,并把书面意见传真过去。

  “每次收到群众意见,我们都会立刻登记在册,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对每一个细节都认真斟酌,确保好点子都落到实处。”在海沧公共自行车具体运营单位海旅集团负责人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一叠厚厚的材料,它详细记载着4万多条市民、企业对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的建议意见。

  正是因为广泛征求了市民的意见,海沧采用了厦门市树——凤凰木的花色作为公共自行车主打色;采用了定制生产的无链条、轴承式自行车,方便穿裙子的女士出行;采用防爆防刺免充气实心轮胎,解除补胎打气的后顾之忧;还推出了专门的健身自行车、供游客观光旅游的双人自行车、方便妈妈携子出行的母子车……

  因为有益意见常被采纳,市民参与管理的热情很高,其中既有专家学者,也有普通百姓。“目前在运营过程中,我们仍坚持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因为它承载着群众的期待,有助于我们不断完善工作。”海旅集团董事长汪宁说,海沧公共自行车创下如此高的使用率,却依然保持着“零缺损”纪录,这里折射出的不仅是市民参与管理的热情,也体现了爱护公共财物的道德自律。

   3200辆车全部来自捐赠,自行车绿道也可“认养”,让管理成本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海沧目前运行的3200辆公共自行车,每辆平均单价1500多元,全部来自社会捐赠。截至目前,当地认捐热潮仍未停歇。认捐者中,既有政府机关党员干部,也有融信集团、乐海百货等企业员工,还有不少普通市民。

  融信集团负责人陈女士告诉记者,他们企业发动职工参与认捐,目前已认捐200辆公共自行车,总价值超过30万元。“有的员工一人认捐几辆,有的则是几个人联合认捐一辆,同时我们企业配套一部分资金,这种共建共管的模式,让许多员工都愿意认捐公共自行车。企业中有不少外地员工,他们是公共自行车的经常使用者,因为认捐的关系,不仅爱护自行车,也在这座城市找到了一种归属感。”陈女士说。

  陈自强是一名普通市民,因为身边不少朋友认捐了公共自行车,不久前他也加入认捐队伍。“我以女儿的名义认捐了一辆,虽然钱不多,但我觉得意义很大,在做好事的同时,也给孩子上了一堂课,培养了她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陈自强说。

  海沧区公共自行车搞得有声色,还得益于该区一系列配套制度的创新。比如,划出专门的自行车道,即便在中心区域也是如此,基本保障了市民骑行安全;又如,在全省率先出台《海沧公共自行车道路管理规定》,禁止乱停放行为;再如,实行志愿者轮值制度,进行公共自行车日常维护管理等。

  据了解,海沧发动群众参与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并不局限在爱心单车的认捐上,许多热心市民还成为相关设施运营和维护的志愿者或协管者,比如“认养”自行车绿道,还对其进行日常保洁、绿地维护等。

  “自从‘认养’了一段几十米长的自行车绿道后,我跟花花草草接触的机会也多了,既锻炼了身体,生活也更加充实。”去年初,海沧刚推出公共自行车系统绿道“认养”活动时,退休市民林军就成功报名。他说:“每天的工作不仅包括给花草浇水、清扫地面的垃圾,还要督促大家按道行驶。周末我也带孙子一起参加,又给孩子普及了环保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海沧区委宣传部部长张谷认为,该区缔造了一种全民建设、全民管理、全民共享的公共自行车运营新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运营成本,为永续运营打下良好基础。相信通过多方面的不断完善,公共自行车系统会迸发出更大生机与活力,有力促进当地生态文明新家园建设。(福建日报 记者 程枝文 通讯员 杨志艺 张琼)

      【记者点评】

        低碳出行的海沧尝试

      当前,国内不少城市都在推广公共自行车出行,但大多数实践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够便捷。如果站点设置不科学,覆盖范围太小,市民取车停车就要花费大量时间,骑车出行自然不会成为他们的首选出行方式。二是担心安全。近几年,城市里的机动车数量迅速增加,大量挤占了自行车道的空间,车辆混行,加上违章停车等乱象,导致自行车的通行环境和安全条件保障度降低。另外,转变观念是一个大问题。市民的一些陈旧观念还未转变,比如,有的人从众心理严重,认为自己对身边环境的一点点损害,对整体环境的影响不大;有的人把驾驶机动车当作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即使路程不远,也要开车摆谱。

        如何破解这些问题?

        首先,加强宣传,让低碳出行成为一种共识。

        其次,进行科学建设与管理。据有关专家调研,公共自行车站点合理设置十分重要,间距在300米左右最为适宜。所以,站点的设置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如与用地和人流量协调、与周边交通环境协调、就近就便设置等。此外,为消除市民骑车出行的后顾之忧,一方面需要在新的城市规划中能考虑到自行车道的建设问题,另一方面对于已有自行车道需要加强管理,减少其被占用现象。

        第三,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建设与管理。城市管理者除了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还要发动社会力量和广大群众参与相关建设与管理,这样,成功运营指日可待。

        低碳出行,海沧区的做法值得借鉴。(程枝文)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