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海峡论坛听“大牛”侃互联网金融咋赚钱花钱

17.06.2014  17:22
厦门海峡论坛听“大牛”侃互联网金融咋赚钱花钱 - 福建之窗
来源: xm.fjsen.com

  蔡凯龙(网络图)

 6月17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燕子/文 梁张磊/图)去年以来,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大潮席卷大陆。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提出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帮备受争议的互联网金融正名。在业内看来,这意味着互联网金融将迎来突破性发展,互联网思想及技术改变金融业态已是大势所趋。

  昨天下午,“抬钱论道”互联网金融论坛广邀海内外互联网金融界权威专家,共论传统金融业的升级路径,展望新生代金融的生态前景,助力厦门两岸金融中心建设。由互联网金融业业界“大牛”(网络用语,指某领域内特别牛的人)们发起的这场“头脑风暴”,也让现场听众心潮激荡,过足了瘾。

   余额宝在中国掀巨浪,美国却平静

   互联网金融,中国比美国“高大上”

  在前德意志银行美国战略副总裁蔡凯龙看来,中美两国互联网进入发展的差异,可用“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来形容。

  余额宝在大陆地区掀起巨浪,而太平洋对岸的美国“非常的平静”。蔡凯龙在演讲中透露,自己曾在纽约华尔街随机询问过10位路人,当时是下午3点,恰好是证券市场、衍生市场休息的时刻,结果被询问的10个人中,有9个人不知道互联网金融是什么。“但是有一个人知道,我非常的高兴,结果这个人还是来美国观光的中国人。”

  蔡凯龙认为,互联网金融在中美“冰火两重天”,与法律法规及文化差异有关。美国法律体系的一大特点是严格。“不是说你这个企业可以随随便便做企业的。”特别是美国金融法律的出发点是保护私有财产,互联网进入的准入门槛相当高。而中国的P2P领域,只要有几万块钱就可以做了。但中国相关法律法规的低门槛,带来互联网金融活跃的同时,亦有良莠不齐的弊端。

  宏源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易欢欢,是互联网金融等诸多概念的提出者。在他看来,人口结构决定了金融服务的需求和模式,互联网进入中国比美国发展得好,与此有关。

  易欢欢分析认为,从2015年开始,中国的劳动力红利开始全面消失,以人口为核心的储蓄性金融需求,会变成以理财和投资为核心的资产管理的需求。“2015年后,1985年生的人到了30岁。30岁的群体决定了40%的消费需求,他们要买车、买房、生小孩等。这个群体从懂事开始,就生活在移动互联网上,他们以后的需求都会基于移动互联网,当然也包括金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