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挂牌一年 吸引41家企业入驻
“对比许多城市,我们最后选择厦门。”在欣欣旅游董事长赖润星看来,当初落户位于海沧的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是一次明智的选择。在这里,企业不仅享受最优的扶持政策,还因地缘优势,与台湾企业、青年共同创业,迸发勃勃生机。
欣欣旅游所落户的,是一处属于两岸青年的创业“天地”———位于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由国台办授牌的“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
近年来,厦门全力打造海峡两岸最有影响力的青年创业聚集区、最为活跃的海峡两岸青年交流合作平台,集中规划和助推了一大批青创基地、众创空间的建设发展,短短一年,这些青年创业基地成效明显。
2015年国台办授牌的海峡两岸青创基地一共有20家,其中,厦门两岸青年创业创新创客基地是全国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设在自贸区、台商投资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服务两岸青年的创业基地。
《“深化改革看厦门”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特别报道———聚焦领先全国的厦门样本》系列报道今日将聚焦这个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看两岸青年如何将感情事业相融合,促厦门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社会转型。
从政策说起
横向比较 企业慕名而来
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现有核心区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规划建设RQ众创空间、自贸创新园、海峡文创意库、一品创客园、腾邦·欣欣两岸旅游电商产业园,未来还将不断壮大。
与台湾一水之隔,语言文化相通,对于台湾青年而言,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基地放宽台湾个体工商户经营、自然人直接投资外资企业等限制,成立创业导师团,为两岸青年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支撑。
慕名而来的企业有不少,截至2016年2月,已进驻办公企业41家,其中台资(含合资)32家,台籍股东及员工64人。基地内的一品威客创客空间已和120个创业团队签订协议,其中台湾团队43个、台湾青年55人,还有企业和团队源源不断加入。
在厦门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董事长曾荣群眼中,吸引企业前来的,不光是政策,还有厦门的地缘优势和政府的高效率。
上个月,太妃堂(厦门)娱乐传媒有限公司刚领取一笔补贴,对于一个创业不久的企业而言,无疑是次“雪中送炭”。从政策发布到落实,再到企业实实在在领到钱,“厦门速度”在全国都遥遥领先。
在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内,不乏无人机等吸引年轻人的产品。(陈理杰摄)
从台味说起
两岸青年在这里深度融合
“这里有闽南话氛围,回家也很近。”清明期间,台湾青年小吴回了一趟台中,在厦门生活学习一年间,他已经把厦门当成第二故乡。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内,有许许多多台湾青年,通过这个平台更加了解大陆。
太妃堂就是两岸融合的典型案例,这家致力于“网红经济”的台湾青年创业企业可以让大陆观众和台湾观众在他们的网络平台上直接互动,网络视频娱乐平台正在成为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的新纽带。
基地内的很多企业,都是既有台湾青年,也有大陆青年,他们在一起工作,无论是事业,还是情感,两岸青年在这里深度融合。
记者了解到,目前,有12万名台胞在厦门工作生活,其中一半以上是台湾青年。在这里,他们能获得项目对接、办公场所、资金扶持、税收减免、贷款融资及工商、税务注册登记等项目落地各种辅导服务,还能获得子女就学、住房补贴、社保等生活保障。
从产业说起
青创基地促进产业转型
一批批项目在基地内孵化,在3W空间内,有许多高科技的企业,他们通过“新型联合办公”模式,这样的模式,帮助创业企业和转型上升期的中小企业快速成长。
您也许在厦门街头见过这样的井盖,它们有着漂亮的彩绘,还有聪明的“大脑”。这种“智能互动艺术井盖”出自一家位于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内的孵化企业———厦门翔磊科技有限公司。智能井盖到底有多聪明?公司创始人胡竣翔说,通过装在身上的智能传感器,井盖可以监控水位,水一旦漫上来,后台可以很快发现预警,更容易判断堵点在哪,避免城市内涝。
像这样的科技企业,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内还有许多。当前,厦门正致力转型升级,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围绕着厦门产业转型发展,孵化了许多新兴产业,例如重点发展文化创意、软件设计、电子商务、跨境电商、生物医药、物联网和为自贸试验区航运物流、金融贸易配套服务的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记者 雷妤 吴斯婷)
【编辑: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