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论坛在福州举行
福州新闻网6月19日讯(记者 邱陵)“不论是美丽乡村,还是特色小镇,或者更时尚的田园综合体,都不能脱离‘三农’,这是休闲农业的根本和基础。”19日,台湾品牌农业推广协会理事长张玉成在福州如是说。
当天,作为第九届海峡论坛暨海峡两岸特色乡镇交流会的内容之一,由福建省农业厅指导,福建省休闲农业协会、《海峡农业》杂志社承办的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论坛在福州举行。
近年来,休闲农业发展势头良好。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福建省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2900多家,全年接待游客近820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120亿元,安排农民直接就业约13.5万人。
张玉成在大陆11个省市担任农业顾问,他坦言,福建生态环境是一面金字招牌,发展休闲农业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可以说处于发展黄金期。“在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经验归纳起来就是‘用心经营,生活美学,故事情怀’,营造一种生态有机、友善农业的氛围。”
张玉成认为,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们普遍远离农田,对原生态的农村天然地存在向往和期望,这就为休闲农业的“体验经济”提供了土壤。比如,台湾引入文创元素,对看似平常的农活加以包装,开发出“一日农夫”、“昆虫民宿”、“寻找村镇幸福鸟”、“稻田里的餐桌”等成熟的运营模式。
“一亩农田,如果只种植水稻,一年收入1200元,即便可以种两季,也就2400元,但是在台湾,有些农场就针对城市居民开发了体验插秧的课程,一年收入可达到1500万,这就是休闲农业的力量。”张玉成说。
福建省休闲农业协会会长余劼对此表示认同。在他看来,休闲农业首先是农业,但它是农业+N,就是以农业为基础,加上休闲、文创、旅游、服务等元素,让消费者从中获得更多满足感,享受在城市难以体验的别致生活。
“福建的休闲农业整体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存在盲目经营、跟风经营、同质化经营现象,产业总体效益还没完全展现,相当一部分企业还处于非盈利状态。”余劼建议,福建休闲农业应该以都市休闲农业为龙头,偏远的农场不宜操之过急,可以先做好特色的农产品,与都市农场和社区生鲜零售店做好互补对接,在确保生存的基础上逐步壮大。
浙江大学湖州休闲农业研究院院长严力蛟表示,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市场运作、多方共赢的机制和原则,不能贪求高大上,要脚踏实地找准定位和文化特色,将旅游目的地建成“慢生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