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实施5年回眸

01.06.2014  11:02

  5年,一项计划,引进4180余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在科研、教育、产业创新等各个领域积极发挥作用;

  5年,一批成果,推动“中国创造”,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声音”;

  5年,一个梦想,带动海外人才归国热潮,加速国内高层次人才集聚,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

  我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实施5年多来,在中华民族努力实现复兴梦想的背景下,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或来华创新创业,推动计划“出人才、出成果、出机制”,成效不断显现。

  英才汇聚 与梦同行

  事业发展,人才为先。采取积极措施吸引或留置海外人才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壮大本国人才队伍的通行做法,也是在较短时间内突破技术瓶颈,提升科研水平的一条宝贵经验。

  2008年12月,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千人计划”付诸实施,成为我国目前最高层次的海外人才引进计划。

  作为“国字号”人才工程,“千人计划”涉及多个职能部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加强对计划实施的组织协调,19个部门组成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共同推进实施。

  截至目前,“千人计划”已分10批引进了4180余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入选者主体来自美、英、德、日、加拿大等科教发达国家的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跨国企业。

  星光闪耀 硕果累累

  实施5年多来,“千人计划”成效不断显现,结出累累硕果。

  据不完全统计,“千人计划”专家回国(来华)后发表重要文章和专著4416篇(部),其中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和《科学》论文50余篇;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2886项,经费总额152.9亿元。

  一批重要的成果与一串闪光的名字相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赵政国和上海交通大学杨海军参与欧洲核子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主探测器ATLAS组实验,为发现“上帝粒子”作出直接贡献。清华大学施一公在细胞凋亡机理方面连续取得重大突破,2013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并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2014年度“爱明诺夫”奖,成为获得该奖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在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研究方面成绩斐然,先后获得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2012年“国际量子通信奖”。浙江大学陈骝因在等离子体物理理论的开创性贡献被美国物理学会授予2012年度“麦克斯韦奖”。

   筑巢引凤 创业沃土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千人计划”专门配套制定了“一个意见、八个办法”和《国家特聘专家服务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支持措施,从各个方面增强国际人才竞争制度优势。

  优越的环境引来优秀的人才,优秀的人才不仅带来有形的成果,更带来无形的财富。

  “千人计划”的许多专家不仅带回科技成果,还带回先进科研管理理念和经验做法,对国内相关单位人才机制创新产生积极影响。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领衔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实行“科学家为主”的管理机制,几年间实现了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双丰收,成为国内科研机构改革的“试验田”。

  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按照党中央“以更大力度推进‘千人计划’”等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采取更灵活的政策支持、建立更完善的管理机制、营造更宽松的创新环境,海外引才工作必将在中华民族复兴圆梦的征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据新华社北京5月3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