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域海岛岸线修复 缔造美丽生态福建

04.10.2014  11:18
  我省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千米,比陆地面积大12%;海岸线总长3752千米,居全国第二;拥有2214个海岛,居全国第二,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这些良好的海洋资源,成为我省发展海洋经济的有力保障,我们更应在开发海洋资源中加强保护与修复,呵护这片碧海蓝天。

  6月份国家海洋局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支持福建海洋经济发展和生态省建设的若干意见》第十一条提出,加大对福建已建和拟建海洋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建设资金投入,加强对海域、海岛、海岸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的支持力度,做好争取国家投资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投资计划。

  我省的海洋生态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12年,《福建省海岛保护规划》正式出台,更是明确了我省海岛保护与开发利用的主导方向,为海岛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规划》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稳妥推进的原则,对海岛保护与开发利用实施分区、分类管理。2011-2015年,以整治海岛无序开发利用与修复生态环境为主,适度开发利用;中远期(2016-2020年)则强调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构建海岛可持续发展格局,通过实施海岛资源和生态调查评估工程等10大重点工程,实现海岛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展望(2021-2030年)提出,海岛保护能力将全面增强,生态修复范围不断扩大。并加强对特殊用途海岛保护,进一步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规划》将整治修复海岛类型分为无居民海岛、偏远有居民海岛、生态破坏有居民海岛3种类型,确定了规划期内的20个海岛整治修复重点项目。通过海岸保护、岛体保护与修复、岛陆植被修复、沙滩整治修复、淡水资源保护、潮间带生态修复、周边海域整治修复、饮水工程、供电工程、交通工程、污染处理工程以及对海岛上的领海基点、海洋珍稀生物、重要的历史文物、重要的自然景观等开展特殊保护等综合措施,对24座海岛开展整治与修复。

  随着《规划》的实施,福建省海岛重要的生态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海岛植被、岸线、沙滩被破坏的局面得到初步遏制和修复;有居民海岛人居环境、居住安全、淡水供应得到有效改善,海岛生活垃圾得到妥善处置,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的海岛生活污水基本实现达标处理,海岛生产生活条件获改善,促进海岛经济发展,提高海岛开发利用价值,更好地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此外,我省将532个可开发利用的无居民海岛分为旅游娱乐用岛、交通运输用岛、工业与城乡建设用岛、渔业用岛、农林牧业用岛、可再生能源用岛、公共服务用岛等不同功能进行合理开发。诏安城洲岛、龙海大小破灶屿、浯安岛、大涂洲岛等一些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已编制完成,并通过了当地政府的批准,为其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提供了依据。

  除了散落在海中的各个美丽海岛,我省的海岸线曲曲折折,也为海滨城市缔造了美丽的风景线。为了保护或修复这些宝贵的资源,各地的岸线修复工作在持续开展中。

  厦门以沙滩修复及湿地重构为重点,积极推进海岸整治修复工程。厦门市海岸带及湿地公园引种修复项目、东南海岸天泉湾岸段整治修复项目、鼓浪屿沙滩的修复、国家级海洋公园特别保护区能力建设与生态修复项目都在加紧进行。厦门还将实施《厦门滨海岸线保护规划》,建立科学的海岸线保护体系,有力保护厦门岛东部环岛路、鼓浪屿及海沧吴冠等自然岸线。

  处于大开发的平潭,也紧锣密鼓地投入海岛修复保护中。其中,海坛湾与坛南湾的生态景观修复改造正在进行筹备。该项目包括海坛湾景观工程、海坛湾沙滩整治修复工程及坛南湾北段海岸生态景观改造三大工程,项目计划投入1亿多元,其中中央财政已下发了1亿元。预计2016年6月完工。项目完工后,将有利于改善平潭生态环境,增强平潭的减灾防灾能力,并提升当地滨海旅游度假区的服务能力和旅游层次,助力平潭建设具有竞争力和特色的国际海岛旅游城市。

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
  6日,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政府
福山郊野公园入选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