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核心区”设施联通促海内外民心相通

17.12.2015  12:07


海丝”城市漳州对南胜古窑遗址立碑保护。    林长生  摄


海丝”港口漳州月港遗址所在地。    林长生  摄


海丝”遗址漳州月港所在地。    林长生  摄



福建正加快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简称“海丝核心区”)。“海丝”成为福建响当当的招牌,也让外界瞩目。回顾福建“海丝核心区”建设以来的成就,让福建人有一种激情澎湃之感。福建充分发挥侨、台优势,走务实路线,扎实推进海陆空建设和产业“国际化”,加快与外界的设施联通建设,力促海内外民心相通。


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丝核心区”。福建迎来了国家战略支持福建发展的新机遇。福建在简政放权、商事改革和自贸试验区探索等诸多方面厉兵秣马,取得了一系列被外界称道的突破。


11月17日,福建对外发布《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这个《建设方案》勾勒了21世纪“海丝核心区”建设的发展蓝图,凸显重点打造的三条对外合作走廊:一条西线合作走廊,从福建沿海港口南下,过南海,经马六甲海峡向西至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一条南线合作走廊,从福建沿海港口南下,过南海,经印度尼西亚抵达南太平洋;一条北线合作走廊,从福建沿海港口北上,经韩国、日本,延伸至俄罗斯远东和北美地区。


福建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就《建设方案》答记者问时指出,根据《愿景与行动》相关内容,《建设方案》提出了福建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八项主要工作任务:包括加快设施互联互通;推进产业对接合作;加强海洋合作;拓展经贸合作;密切人文交流合作;发挥华侨华人优势;推动闽台携手拓展国际合作;创新开放合作机制等。


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黄端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福建应通过“一个枢纽、六个平台和三个基地”建设,发挥泉州、福州、厦门、平潭“一区三点”龙头引领作用,漳州、莆田、宁德、三明、龙岩、南平“三港三地”腹地支撑作用,以陆上、海上、海外“三个福建”为载体,统筹经贸发展。


从福建“海丝核心区”建设至今,福建已开办了21世纪“海丝”博览会、“海丝”国际旅游节、“海丝”国际艺术节、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活动,这些平台也推进了“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经贸、海洋、人文等各领域的合作,这是福建文化和经贸结出的果实,也开启了福建在国家战略高度发展的新里程。


侨、台优势是福建省“海丝核心区”建设的独特优势,东南亚是福建深化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的重点。加快“海丝核心区”建设,有利于扩大闽台交流合作,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利于深化中国与东盟等“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合作,实现共同繁荣。为了实现设施联通,福建将争取开通与我国台湾地区及东盟国家交流的海陆空有关航线,加强信息化与监管执法合作等建设。而为了实现“政通人和”,福建还将利用台胞和华侨华人优势,加强与外界的情感联系,从而与世界各国人民“心气相通”。


专家点评:


一带一路”是国家“一号工程”,“海丝核心区”建设就是福建的新一轮开放的战略布局,福建的发展必将再上新台阶。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福建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黄茂兴认为,福建获得国家支持建设“海丝核心区”,这是要求福建的发展要更上层次,福建的格局应该更高,应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


福建地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大三角洲的“凹地”,而“海丝核心区”是一个战略突破。黄茂兴认为,福建原来受空间、地域和资源等制约,现在应该借“海丝核心区”在战略上实现突围,加强和东南亚、南亚、中东和欧洲等国的合作交流。福建的“海丝核心区”建设,深化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科技、经贸等开放合作,加快了福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的步伐,有利于企业转型升级和民间资本壮大,助推了与沿线的深层交流,也有助于福建与周边省份的对接,拓宽发展的腹地和合作范围。不但福建周边省份,西部地区也可以借助福建的建设进行资本对接,增强辐射效应。


黄茂兴还认为,福建在经贸发展上,不能停留在过去简单的进出口商,要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和高科技合作,加强人员之间的往来交流。福建不但应该吸收“海丝”沿线及境外的高层次专业人才补自己的不足,还应该把有竞争力的人才输出到国外发展,去践行李克强总理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登上更高的国际舞台。


海丝核心区”建设不仅仅是对外做生意,主要是“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最重要的是“民心相通”。黄茂兴尤其强调了应注重载体建设。他表示,华人华侨的优势是实实在在的人文载体,要把对外交流的“海丝”电影节、文化艺术节、旅游节等平台上升到国家工程,凸显福建“海丝”文化底蕴。他希望福建更快推出一系列工程,与陕西和四川等陆路上轰轰烈烈的“丝路建设”遥相呼应。

作者:陈舒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