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看中国”系列微讲坛开讲 苏文菁:福建是“向海”经济要角
苏文菁教授认为,福建在国家经济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也要有这样的自信和担当
微讲坛现场,听讲者边听边认真做笔记
新华网福州1月21日电(记者 蒋巧玲 实习生 王悦)“在‘一路一带’国家战略之下,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其海洋文化是中国建设海洋文化强国的一个本土基因。”20日晚,由本网主办的首期微讲坛“海上看中国”第一讲,在福州三坊七巷文儒坊准时开讲。
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福建省海洋文化中心主任、海上丝绸之路区域与文化建设智库首席专家苏文菁就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的三次“向海”作了主题演讲。她指出,在福建加紧海上丝绸之路和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当下,三次“向海”发展有着重要的追溯意义。
苏文菁指出,唐宋元时期,是中国经济文化的第一次“向海”。
从安史之乱开始,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迫使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开始向东南转移。而唐开元年间市舶司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大陆在传统陆域经济之外,有了海洋经济的强力补充。宋代以后,中国开始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开洋裕国”。闽商驾驶着“福船”不断地开拓海外贸易市场,与阿拉伯商人共同成为中古时代亚洲海洋贸易的主体,福建等地的海洋区域文化开始极大地反哺了主流文化,这个时期则成为“向海”发展历史上一个最富足的时代。
第二次“向海”始于明清。“工业革命之后,海上的话语权决定了各个国家的利益分配,海洋成为世界各国展示实力的最大、也是最重要的舞台。”苏文菁说,当欧洲人开始突破陆地的局限驶向大海,明朝却从海上退缩,而东南沿海的闽商则以各种方式打破明朝的海禁,沿着“海上陶瓷之路”,开启了中国的“白银时代”。而此时,漳州月港则成为大航海时代、全球化初期的世界贸易中心。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文化迎来了第三次“向海”发展。在开放的形势下,闽商等海洋族群奋力推开了中国的南大门。直到现在,“一路一带”战略提出,党的十八大把“海洋强国”作为重要目标,中国经济文化再次奔流入海。
“福建的发展和海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也是自贸试验区的一个点,这足以说明福建在国家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们也要有这样的自信和担当。”苏文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