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看中国》第六讲:关于南音的另类解读

03.08.2015  11:24

    新华网福州8月3日电(记者 蒋巧玲 实习生 何鹏)为什么说《陈三五娘》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姐妹花”?《威尼斯商人》中可见哪些中国因素?验证《一千零一夜》中辛巴达航海历险真实性的现代阿曼人为什么最终到达广州?南音真的是“舶来品”?……

    本频道微讲坛第一期《海上看中国》第六讲近日继续开讲,主讲者苏文菁教授一改前期风格,撒开讲稿娓娓而谈,分别对南音、《陈三五娘》、《一千零一夜》等进行了一番“另类解读”,令听众耳目一新。

    《陈三五娘》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姐妹花

    苏文菁教授认为,《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东方有一个姐妹篇,那就是南音代表作明传奇《陈三五娘》。

    从故事发生地点看,《罗密欧与朱丽叶》发生在意大利的维罗纳。维罗纳位于意大利北部阿迪杰河畔,距“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威尼斯只有65英里,有史以来就是欧洲大陆与地中海进行贸易的重要枢纽、“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陈三五娘》发生在同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港口地区:从泉州到潮州。

    从故事内容看,《陈三五娘》讲的是泉州的英俊小伙陈三,在某一年上元节灯会上与富家女黄五娘邂逅相遇,互相爱慕。但黄父贪财爱势,将女择富待嫁。陈三乔装磨镜匠人,进入黄府并故意将所磨镜子摔破,卖身为奴以赔宝镜。后得丫环益春相助,二人私奔回泉州。但他们的行为最终还是受到了封建势力的残酷报复,陈三被发配到了崖州(今天的海南岛),得不到爱人信息的五娘最后忧郁自杀,陈三也绝望而死。这个结局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结局有诸多相似之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恋情因为两家世仇关系而被阻挡禁止,为了在一起,朱丽叶喝药假死,罗密欧因为没有及时得到指示,以为爱人真死了,所以自杀了,而朱丽叶醒过来后发现罗密欧已经气绝身亡,只好再次自杀。

    从故事形态和时态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完成者是莎士比亚,但早在写成剧本之前,这个故事的原型就在意大利的维罗纳广为流传,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曾经真实发生的事,然后变为口头传说,最后被记录下来成为剧本。而《陈三五娘》呢,今天看到的剧本也是没有署名作者的,它是作为明传奇被记录下来的。可以推测故事发生的时间要早于明代,甚至可以推测这个故事流传于宋乃至元:一个海外贸易非常繁盛的时代,一个众多欧洲商人、阿拉伯商人云集在中国东南沿海以泉州为中心的时代,也是众多中国商人在威尼斯、在阿拉伯的时代的时代。

    “大家可以想象,那是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多样化物产、不同信仰的人群在海上互相追逐、互相碰撞、互相对话的时代,进而产生新思想和新文化的时代。《陈三五娘》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在这样一种文化交往之中,一个文化主题延伸出来的两个不一样的文化样式。

    《威尼斯商人》中有华商影子

    “《威尼斯商人》是一部我们更为熟悉的莎士比亚剧本,因为它今天仍出现在我们中国大陆的中学教材里头。但大家有没有想过它跟中国有什么关系?我们认为它留下了两个关于中国的线索。”

    据介绍,第一条线索就是那个要被切下一磅肉的主人公安东尼奥。安东尼奥之所以会用身上的一磅肉为抵押向放高利贷的夏洛克借钱,是因为他有一个商船队,且长期在世界不同的港口之间穿梭,其中最重要的是有几艘长期在与东方贸易,利润很稳定且马上就要回港。虽然莎士比亚没有在剧本里写明东方在哪,或者是东方哪个口岸,但威尼斯商人所生活那个时代应该就是中国的宋元时期,宋元时期非常繁忙的东方第一大港,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泉州。

    另外一条线索就是男扮女装的法官鲍西亚。鲍西亚的命运一开始是很悲惨的,虽然有其父亲留下的巨额财富,但却连自己要找谁做男朋友也得由其父亲决定。按其父亲规定,三个不同的盒子里头有一个装了鲍西亚的相片,谁选中了有照片的盒子,鲍西亚就要嫁给谁。

    “这个细节、这个情节给我们透露的是什么呢?透露的就是这么一部文艺复兴时期宣扬个性宣扬自由恋爱的作品中,女主人公对自己的终身大事、自己的恋爱却有了“东方式”的约束,那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这足以让人产生这样的联想,也就是在那个时代里头,东方的中国跟威尼斯的欧洲不仅仅只有物产的往来,同样也应该有文化的和人员的交往,同样应该有那么一群中国商人到西方欧洲成为威尼斯商人的一部分,《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的父亲,那个一直不出面的神秘人物或许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我们才能从鲍西亚那不典型的西方风格里头揪出一点点东方文化色彩来。或许可以说鲍西亚的父亲其实就是一个早期到意大利的华侨或者华商。《威尼斯商人》跟《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也是一个早已发生在威尼斯的民间传说故事,后来被记录下来才变成剧本的。

    《一千零一夜》的中国文化痕迹

    据苏文菁教授介绍,《一千零一夜》跟《陈三五娘》一样,也是逐渐从口头传说变成文学作品的,所以它也跟《陈三五娘》一样没有“确定”的作者。这个作品中,故事发生的地方非常有趣,是一个在印度与中国之间的、叫“萨桑国”的地方,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理确认,说明中国印度都是当时跟阿拉伯族群共建十三世纪海洋亚洲的重要族群。

    《一千零一夜》中同样有非常浪漫的故事,就是《戛梅禄太子和白都伦公主的故事》。戛梅禄太子是波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女主人公白都伦是远在中国境内一个海岛上的公主,他们之间有着非常奇异的浪漫爱情故事。

    《一千零一夜》还塑造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辛巴达,骑着飞毯到处飞行的辛巴达,他环游四海时,有一次就到了广州。这个史实启发了其后来的追随者,1980年11月23日,广州就迎来了一个远方的客人--阿曼人赛弗林,他是想验证一下《一千零一夜》中所写的辛巴达航海历险的真实性,就驾驶一艘仿古木帆船,沿着当年的海上丝绸之路,经过7个月的艰辛旅程,到达中国广州。

    “无论是《一千零一夜》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是《陈三五娘》,都有一些共同特点,就是它们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都有一个从历史事实变成口头传说,再由后人记录成书,成为文学作品的这么一个过程。不能排除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在海上丝绸之路或者通过海洋进行物产的贸易、人员的对话和文化的交流这一过程中,不同民族、不同族群都能共享到共同的文化产品。

    南音是真正的“舶来品”?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南音一直被认为是保留了古代中原音乐的“活化石”。但苏文菁教授认为,南音在它的艺术层面上与中国其他音乐并不完全相同,无论是它的命名、它的乐器还是它的表演形式都存在着差异。

    “汉学家施舟人先生曾经对南音有过深入的分析,认为‘南音’被称为‘南音’只是因为它是从南方的海洋上来的,”苏文菁教授介绍说。

    根据施舟人先生的看法,南音很多因素在中国戏剧里头是找不到的。首先南音代表着一种非常高层次的文化,在“戏子” 被作为“下九流”的中国古代,产生不出像南音这样的需要高层次人才来进行定位写作的艺术。所以南音极可能是宋元时期那一群离开自己家乡也就是波斯帝国来到东方贸易之都泉州的商人从家乡带来的、聊以慰藉乡愁的音乐。

    其次,演奏南音的几个重要乐器,跟中古时期的波斯乐器确实很像,如主奏乐器琵琶类似于波斯一个传统的乐器--瑟拓。同时,这个琵琶在南音中的演奏方式仍是横着弹,更接近于它的原生态,也就是波斯的文化。再看看二弦,跟古代波斯音乐里的乐器卡曼查也是非常像的。还有洞箫,也像是波斯宫廷里头的乐器纳乙且在南音里头还保持着竖着吹的这一种状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点类似西乐双簧管乐的叫做“喛仔”的乐器,在南音演奏中也有这个乐器。

    再次,南音的基本乐队的演出形式“坐唱”也值得注意。在中国传统戏剧里头,绝大部分戏剧都是坐唱念打,但南音基本上就是以坐唱的形式出现的,且每一个坐唱的位置都是固定的,而这又与波斯宫廷内演出时乐队位置基本相同:一个独唱的歌手站在后部,在琵琶的右侧和洞箫的左侧。然后挨着琵琶的是三弦,挨着洞箫的是二弦,歌手在演唱的同时还要敲击这个拍板来指挥整个乐队。所以说南音演出时基本形式跟古波斯宫廷音乐也非常相似。

    “施舟人先生的观点为我们开启了另外一个看南音、看中国很多文化的另外一扇门、另外一个角度。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化都建构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里头,一直在自己文化单细胞繁衍下成长。在以前的知识结构里头,我们很难看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交融、对话这一种关系,即中国文化不影响别人,别人的文化也不影响我们。那么,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看待我们每一处的文化,特别是像中国东南沿海这么一个长期以来保持跟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的这样一个区域的所有东西时,都应该带上一副蓝色的眼镜。既从黄色眼镜来看,也从蓝色的眼镜来看,这样才能恢复我们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多样化的色彩,”苏文菁教授最后强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