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 福建迎多重利好

31.03.2015  11:11

    近期以来,地处海峡西岸的福建颇引人关注。

    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28日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其中福建被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此外有15个港口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其中福建就有福州、厦门两港列入其中。

    消息一出,资本市场反应热烈。

    30日早盘,福建板块应声大涨。其中,厦门港务(000905.SZ)和福建水泥(600802.SH)先后涨停,兴业银行(601166.SH)截至收盘上涨了8.82%,泰禾集团(000732.SZ)上涨6.39%,厦门空港(600897.SH)上涨5.54%。

    多重优势的“核心区

    福建为何能成为此次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黄茂兴教授对《第一财经日报》分析,福建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具备多重优势。

    首先在历史上,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对外经贸文化交流史上发挥重要作用。泉州刺桐港是元代东方第一大港,福州长乐太平港是郑和七下西洋的重要基地;漳州月港是明朝中后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

    黄茂兴说,在现实中,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重点是东南亚国家,而福建与东南亚国家的联系一直十分紧密,经贸基础非常好。福建有1000多万华侨华人分布在东南亚。因此福建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人员优势十分明显。“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福建的先天基础都非常好。

    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开明对本报记者分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一大基础是港口,福建的港口条件十分优良,有多个天然深水港,现有的几个港口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利于大宗商品的进出。

    此外,福建作为对台合作前沿,在对台经贸交流方面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9日于福州举行的首届中国(福建)自贸区高端论坛上,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杨正位表示,福建的特色,最核心的有三个方面,首要的是深化两岸的经济合作;第二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第三是蓝色经济,即海洋经济,这也是中央的定位。

    打造新增长极

    改革开放初期,福建这个沿海地区山地最多、平原最少的省份,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经济基础条件,在沿海各省份中都较差,但凭借一股闯劲,地处两个发达三角洲之间的福建,并没有成为凹陷地带,而是逆势崛起。

    这几年大规模高铁、高速公路建成后,福建的追赶效应越发明显。尤其是在大量央企入闽后,福建原来以纺织鞋帽为主的轻型产业结构也得到了调整。近几年,福建经济增速在沿海地区一直位列前茅。数据显示,2014年,福建全省实现GDP24055.76亿元,比上年增长9.9%。增速继续位居沿海省份第二。

    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定位,也让各界对福建未来广为看好。黄茂兴认为,随着政策叠加效应的不断显现,福建经济将保持较快的增速,也将为全国经济大局特别是两岸经济共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王开明也分析,未来无论是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还是在对台合作交流中,福建的地位会进一步凸显。随着各种资源要素的逐步聚集,未来福建仍将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并成为两个三角洲之间新的增长极。

    不过,目前福建也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相比,福建的交通基础设施仍存在不少短板。王开明说,福建的港口与经济腹地的配套仍有很多改进空间,未来福建必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拓展福建港口的经济腹地。

    黄茂兴说,福建要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促进互联互通,积极促进福建企业到东南亚、西亚、北非的互联互通。同时,要发挥人员上的优势,深化与沿线国家的人员经贸往来;积极盘活福建内陆地区对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拓展福建港口的腹地。

    在产业结构方面,目前福建也存在着诸多不足。福建产业结构仍是以轻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产业转型方面存在较大的瓶颈。在新兴产业方面,教育和科技基础薄弱的福建不仅远远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甚至与内陆一些城市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

    “福建必须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拓宽服务业的发展空间,提升产业的整体品质。”黄茂兴认为,政府必须搭建好发展的平台,完善福建的营商环境,将自贸区的建设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统筹推进、有机结合。

    (林小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