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教育的福建样本

08.06.2017  22:31

  说起福建,人们的第一印象都是“华侨大省”,据了解,海外闽籍的华侨华人达1580万人,分布在世界188个国家和地区。如今,福建还有一个新身份,那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在这样的双重身份下,福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实现了多样化的教育探索。近日,通过走访福建多所学校,试图揭开福建“一带一路”教育实践的面纱。

   迈出中国高校海外分校的第一步

  在“一带一路”的教育探索中,福建迈出的第一步十分抢眼。继多家中国高校与外国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后,厦门大学迈出了在海外创办分校的第一步。

  据了解,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是中国第一所高校全资设立、具有独立校园的海外分校。该校于2014年10月17日正式开工建设,2016年2月22日迎来首批新生。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介绍,学校教育层次包括本科、硕士、博士,生源将主要来自马来西亚、中国和其他国家(尤其是东盟各国),分校将努力成为一所教学与科研一流、融合多元文化的国际性大学。

  在海外建分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朱崇实表示:“马来西亚是一个多种族、多元文化的穆斯林国家。两国政治制度不同,法律法规不同,这让他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既要尊重中国法律,也要尊重马来西亚法律。

  朱崇实说,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不同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调整策略,在课程设置上也要考虑宗教因素。另外,作为我国第一所海外分校,学校还会遇到建校工程量大、资金流动风险大等困难。

  另外,福建还组建了“新海上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试图整合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校教育资源。

   特色领域的“一带一路”教育合作

  在福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模式中,不少领域是人们鲜有耳闻的,通过走访福建多家高校发现,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仅可以在留学生互派、中文培训、海外办学等方面进行合作,还可以在外警培养、幼儿教育、中医、农业等专业领域进行交流合作。

  张兵是福建警察学院战术系主任,自2010年以来,他所在的学校已经承办了21期外警班,为东南亚、中东、非洲、南美等国家地区培训了382名警察和执法人员。

  张兵介绍,2014年4月和10月,应约旦公安总局的邀请、受公安部委派,学院先后组织两批次各5人次教官团赴约旦开展警察武力使用教官培训,这是新中国历史上公安部第一次成建制外派教官团队出国援教。

  此外,在福建中医药大学,从1986年至今,学校先后举办了近百期国际中医药培训班,内容涵盖中医、中药、针灸、骨伤、推拿、护理、气功等学科,学员来自美国、德国、奥地利、韩国等10余个国家。

  而在福建农林大学,学校相关人员在水稻育种研发、红麻技术应用、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技术培训和产业开发等领域开展合作,特别是学校的菌草技术援外项目被列为2016年“海丝”核心区建设“走出去”重大项目,已在泰国、马来西亚建立菌草技术示范基地。

   一带一路”教育合作应量力而行

  福建作为华侨大省,多年来已积累起教学经验丰富、师资力量雄厚的华文教育体系。在福建的多所高校,很多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将福建作为自己留学中国、学习中文的第一站。

  福建省教育厅副巡视员叶杨表示,未来福建省继续实施“留学福建”计划,进一步提高留学生数量、优化学历结构。“在设立福建省政府(印尼)留学生奖学金的基础上,根据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专门设立省政府国别专项奖学金,以定向资助国别来闽留学生,扩大在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招收留学生”。

  在华侨大学,学校不仅招收了多个国家的留学生,还向外国政府部门打开了学习中文的大门。

  据了解,该校创办的“泰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已经延续了10多年。培训的学员基本涵盖泰国国会、教育部、外交部、卫生部、司法部、内政部、商务部、农业部、总理秘书处、审计总署、交通运输部等各部委,同时逐渐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拓展,目前已覆盖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柬埔寨和苏里南等国家。

  华侨大学副校长曾路介绍,该项目学制一年,每学年举办一期,截至目前已为这些国家政府培训600名高级汉语人才。

  然而,曾路表示,国内高校与外国的教育合作不能走进一个“盲目开展”的误区。

  “在 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以来,很多高校都动起来了,如今所有的学校都来抓国际合作,但不是所有学校都适合开展华文教育或有些领域的 一带一路 教育探索,因此学校的内耗很严重,也在海外形成了不太好的竞争状态。”曾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