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长征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6.10.2016  19:22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八十年前,1934年10月红军主力由江西瑞金战略撤退,数万红军官兵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至1936年10月在陕甘宁胜利会师。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是震惊中外的伟大事件,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在长征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确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导地位。而长征得以胜利,毛浙东思想得以确立归根到底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他领导的人民军队能够时刻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什么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长征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呢?

  首先,革命乐观主义是长征得以最终胜利的“精神法宝”。在长征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时刻应对着来自国民党反动军阀四面八方极其残酷的围剿,但是这支红色军队的全体指战员都保持着对革命最终走向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他们不怕牺牲敢于与尾随的敌人展开积极的军事斗争;血漫湘江、强渡金沙、四渡赤水、激战腊子口…在敌军多方围追堵截的时候他们突出重围、杀出血路。在敌人犹豫、龟缩不前的时候,他们奇谋妙计、连战皆捷。在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红军亦是不畏艰险,发挥人的能动性,积极团结当地群众,化干戈为玉帛,而刘伯承结拜彝族首领小叶丹的故事更是成为了汉彝兄弟代代相传的佳话。在翻雪山、过草地的时候,红军战士之间互助友爱、不顾个人安危,置生死于度外的乐观精神,展现了诸如“一口行军锅”“一袋干粮”等家喻户晓的感人故事。根据史料记载;红军长征出发时,总人数合计约206000人,长征中平均每天行军37公里;途中重要战役近600次,其中师以上规模的战役120多次,歼灭与击溃敌军数百个团,毙伤敌军数万人,俘敌少将以下官兵24000余人。长征结束时,红军共剩下57000余人。可想而知,如果长征中红军没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信仰的支撑,这支军队何以能够从苦难走向辉煌。1935年10月,当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时,创作诗词《七律?长征》来纪念长征的坎坷,诗中他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正是以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来笑看眼前的从从困难,坚信革命胜利最终会到来。

  其次,革命乐观主义也是在长征的艰难险阻中不断斗争磨砺出来的精神力量。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根据自己的长征经历,在其战地日记《西行漫记》的采访照片和记录文字中出现最多的场景是生产和战斗在一线艰苦岗位中的普通士兵,在他的照片和文字记录中这些普通的士兵工作认真、生活活泼、团结友爱,纪律严明。说明这支“红色的农民军队”上上下下充满着朝气和自信。毛泽东对此过明确的论述,他说:“这个军队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是的,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不是平白无故就有的,是有了坚定的信仰,有了革命的激情,有了强有力的执行力的革命军队才能产生出来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来源于革命者对生死的无畏,对信仰的不渝。来源于革命队伍中每一位指战员的精神面貌,也来源于革命领袖的英雄气质。朱德也曾指出过:“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对革命事业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以革命之忧而忧,以革命之乐而乐”。可以说在长征的苦难岁月中,中国共产党人锻造出的自信、团结、守纪律、有信仰就是真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革命乐观主义是革命者用鲜血和生命凝练出来的精神力量,他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的英雄气概和为民族、国家甘于牺牲的理想。长征中这支衣衫褴褛的军魂,纵横大半个中国,十一个省份,穿越在生死离别中,不惧茫茫的草地,皑皑的雪山,突破敌人重重包围,谱写出世界历史上一曲最壮烈的英雄交响正是在这样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召中实现的。现如今时隔八十载,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的不断向前推进,目前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较为严峻,国家产业转型升级中也遇到的诸多困难。为此,我们是否应该重拾长征精神和长征中孕育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呢?而在个人发展中,一些人在面对事业的挫折,人生的低谷之时,我们是否应该为先烈们在长征中焕发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再来一次心灵上的感动呢?是的,我们应该在工作和生活中积极释放正能量;力争成为勇于当担,奋发有为的人。在党和国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续路上,做出自己一点实实在在的成绩出来。(梅列区委文明办供稿 陈凌)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