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似水
黄天瑞的父母亲、大姐和三姐。
黄天瑞与妻子旅游时的合影。
当年大姐结婚时的全家合影。
黄天瑞与妻子在读中学时相识,执手走过了几十年。
黄天瑞小时候和小妹妹妹合影。
黄天瑞马来亚的出生证至今还保存着。
黄天瑞/口述 林小宇/撰文
黄天瑞,男,马来西亚归侨,现年75岁,退休前任职于福建师范大学。
也许时代在变,记忆不变;也许年龄在变,感情不变,因此经常在变和不变中徘徊徜徉,尤其是拾起那些记忆中的零散碎片时,一种旧日的情感油然而生……
1 我的家世
父母希望家里有个男孩,在一口气生了6个女孩后,终于生了一个男孩,那个男孩就是我。
在我之后,他们还想要男孩,结果却又生了一个女孩,她就是我最小的妹妹,之后他们估计就再没有想生孩子的念头,从此我们家的孩子在8这个数字前,停住了脚步。
更早的时候,祖父家也没男孩,生的是两个女孩,一次他做生意到了莆田的南日岛,看到一家沈姓的贫苦人家有5个男孩,因为贫苦家里几乎揭不开锅,于是便将其中一个男孩过继过来,这个过继过来的男孩就是我的父亲。
当年过继到祖父家时,父亲已19岁,不久便与祖父的长女成了亲,她就是我的母亲,因此我可以叫祖父为外公,也可以叫外公为祖父,但我称他为公公。
我的祖家在福建莆田涵江的三江口鳌山乡,那是一个濒临兴化湾的村庄,家里有几分田地,除了耕耘农田外,不知祖父从那里学来手艺,平日制作一些锸地瓜片的刀具卖给农家,这多少可以给家里带来一些收入,尽管这样,家里依旧很清贫。19世纪30年代,父亲在涵江开了一家专门给汽车修补轮胎的小店。以后我的哥哥和3个叔叔陆陆续续也都来到店里帮工。因为战乱,加上涵江那时流行霍乱,我的两个叔叔病故在涵江,小叔叔到闽北独闯天下,大伯回南日岛老家,我父母携大姐和三姐一起移民马来亚,想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后来迁居新加坡。
随着祖父的年纪越来越大,他担心已经移居新加坡的女儿女婿不会回来,担心以往的为女儿找夫婿的打算全都白费,于是想方设法让我的父母回国到老家让自己的晚年有儿孙们照应。
2 从新加坡回国
村里的亲戚们给祖父出了一个主意,先让我两个姐姐回来服侍祖父,这样就能牵住在海外的我们。果不其然,后来大姐又去了新加坡,而3姐被亲戚们劝留下来。临解放时,母亲便带着我和小妹回到了莆田老家鳌山乡。
这时的我差不多已经9岁,有些事情至今还有印象,记得当时我们乘坐的轮船本想在香港靠岸登陆,后来又转到厦门上岸,但当天晚上我们母女3人被溃逃到厦门的国民党军队赶出了旅社,我们也只好连夜乘船到了晋江安海,从那儿再乘车回到了老家。
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我们能安全回家,这真是一件庆幸的事,而最高兴的人莫过于祖父了,看到他唯一的孙子回来,高兴得不知怎么好,也许他最想要的人就是我,因为我回来,父亲和其他的姐姐更有可能全部回来。
高兴过后,烦恼也随之而来,毕竟莆田老家生活条件很艰苦,多一个人就意味着要多一口饭,这在当时是一件很艰难的事,而且父亲在外面要养一家人,根本无法寄钱回来。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已经在新加坡开出租汽车的父亲,只好卖掉家里的东西,在1954年带着大姐一家回到了老家。
这时的中国虽然有了发展,但却遇上了各种的经济困难,尤其是粮食的短缺,家里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吃不饱饭,祖父也就是在那个年代去世的。
3 考上了大学
父亲回来后,开始还在家里种田或到海边滩涂里讨小海,但毕竟收入很有限,幸好他在新加坡开过汽车,懂得修理机械,在我小叔叔的资助下,于是他到涵江开了一家修理自行车店,生意算是过得去,母亲在家里利用从海外带回来的缝纫机,帮助村里人缝缝补补,也有点收入,但村里人常常就那几分钱都没有,他们就拿讨小海回来的小鱼小虾来抵工钱。
如果与当年在海外的生活来比,我们的生活是下降了许多,但与当年周围的人相比,我们家是比别人好了许多,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没有悲观过,也知道要改变命运,我们这些孩子就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好好的读书。
正是因为这样的认识,我从小学开始,读书就非常的勤奋,成绩也一直很优秀,但到邻近高中毕业时,我却决定放弃高考,这是因为我不想再让家里人为我那样的吃苦,我想跟着父亲学手艺,早早地为家里做些什么事。
那时的老师真好,当老师知道我不想读大学时,还专门到家里做我的工作,做父母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我答应老师去参加高考,结果还真的考上了武汉测绘学院,这可能是我们家第一个“秀才”,全家人都为此高兴万分。
毕业后,我分配到了国家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研究所工作,1965年随单位迁到河北正定。毕竟我是家里唯独的男孩,当时父亲因高血压脑溢血半瘫在家,我就请调来到福建福州,尽管没有真正回到老家,但离老家的距离已经不算远了。但是,我刚来福州不久父亲就离世了。
4 怀旧让人生情
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几十年,以前总感觉自己是年轻人的我,也开始觉得自己有些老了,毕竟岁月不饶人,头发开始白了,身体有时感到不适,但幸福感却像泉水似地不时会冒出来。
我觉得,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也就是从那时起,中国一直处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前为了一点东西,都要精打细算到极致的地步,现在由于收入的增加,物质供应的丰富,生活变得繁花似锦,尤其全家人买了一套复式的商品房,三代人可以共享天伦之乐,那幸福的感觉像蜜糖一样甜美。
2002年,我和老伴还一起走一趟国外,这趟出国的目的地我特意选择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虽然我已经离开那里很久,但那里毕竟还是我的出生地,也是我童年生活过的地方。
还没去新加坡前几年,看到许多介绍那里的报道,给我的印象那是一座世界的花园城市,但到了我们去的时候,就这几年中国也发展了许多,尤其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又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等我们到了新加坡后,就没有产生很大的差异感。
其实,这对于一个曾经在新加坡生活,现在又在中国生活的人来讲,是一种荣耀的事,我希望新加坡好,更希望中国好,如果两边都好,何尝不是一件最好的事?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记忆,到了一定年纪时,它就像一本记载自己的书,在这些记忆中有旧的东西,也必然有新的东西,也是由于有了那些旧的东西,新的东西才会让人感慨,让人生情,而幸福往往都是从这样的比较中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