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波:帘子和录像能否挽救自主招生
大学拥有自主招生权,已是国外的经验惯例,就算一时实现不了,开一小孔,至少也可聊补用一把尺子量所有人的不足
“人大副教授曝自主招生腐败,有学生仅考十几分”,网站上是这样说的。还以为是考十几分就被招进
去了,原来是进校以后课程考试只得十几分。实名认证为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副教授的“@人大陈伟”说,“有人责我严苛,原因其实在这里(招生腐败)。”
报道来自中国新闻网,说的是自主招生公信力遭疑,学者呼吁推进高招信息公开。任何事情,不公开就容易有问题,证之以现实,甚至可以说必然是有问题。自主招生公信力不够,要信息公开,这总是不错的。
怎样监管和公开呢?已经有措施。舞蹈之外,艺术特长生考试要拉帘测试,据说这是避免舞弊。我不知这避免舞弊的作用大,还是把艺考变成盲人摸象的效果大。公开事项从“六公开”到了“十公开”,教育部又最新规定,自主招生等特殊类型招生,面试必须“全程录像”,备案备查。看,搞得都像办案子了。
世界上可还有比这更严格的“自主招生”?自主招录学生,不得看到学生长什么样儿,全部过程要录像备查,这难道不够唏嘘吗?然而,大概这也是不得已的办法,我们高校的自主招生权,是只能如此来管束才行。在统一招考之外,自主招生凿开了一个小孔,马上就遭到“仅有14.1%的受访者认同‘自主招生是对高考制度的一种有益补充’”,需要拉帘子、录监控来严防死守。
我不知帘子和监控是否可以挽救自主招生的信用。社会舆论中已经有“自主招生早该取消,这是掩盖不平等的借口”的声音。但真的这么办,公平就实现了么?自主招生的小孔,不是为了解决“一律按分排、一考定终身”的问题才开的么?大学拥有自主招生权,已是国外的经验惯例,就算一时实现不了,开一小孔,至少也可聊补用一把尺子量所有人的不足。用一套卷子按分排就公平?有教无类,让各种各样的优才都获得高等教育机会就不是公平?
自主招生,本可看作“有教无类”的一种门径,也可视为招生改革的一种尝试。选择一些重要的学校进行探索,既有教育改革的托付之义,也抵押了学校的声誉。事实证明,一些学校未能承担起托付,也耗损了学校的名声。
一些拥有招生之权的人上下其手,并不令人感到奇怪,令人奇怪的是主管部门为何对这种情形未能充分防范。倘若说宣布一些“严明纪律”的规定就是已经作出了预防,那又可见其对招生腐败的状况是何其隔膜。
相关学校就更加令人莫名其妙了,既然要施行自主招生,为何会让招生官员几近裸奔地随兴而行,不对自主招生的程序预先规范,而且像人大原招生处长那样,即使已经有了多次举报,仍放任自流?大学的声誉,是不是因为所有者不到位,就无人为之负责?
现状是,大多学校的学生不多用功都可以考到六七十分,而那些课程才考十几二十分的,又有几人没有毕业呢?常有人说国外大学是宽进严出,好进不好出,使得学生非用功不可;而中国的大学反之,是严进宽出,好出不好进,一些学生上了大学,睡觉都可以毕业。但宽出,宽到了何种程度?再辅之以招生腐败的“宽进”,就成了宽大无边地进,宽大无边地出。毕业轻而易举, 也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何招生腐败毫无后顾之忧。既然招进去就可以保证毕业,当然就可以随便地招,招生腐败就一点“后遗症”都没有了。这样办,离世界一流大学会有多遥远?
【责任编辑:陈玲云】【值班编辑:陈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