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官渡最后一名摆渡人将失业 大桥年底通车

19.02.2016  19:25

  

泰宁金湖老虎际渡口的渡船。远处的大桥年底将通车,渡口将走进历史。

  

梁元生在驾驶渡船。

  

示意图 (林丽琼制作)

  ●三明日报 泰宁记者站 欧阳兰娜 文/图

  不出意外,官渡最后一名摆渡人梁元生将于2016年底失业。

  梁元生是泰宁县大龙乡里坑村人,在老虎际渡口为过官江的行人摆渡,整整36年。

   家门口摆渡36年

  1979年池潭电厂建成,形成了这个渡口。它一头连着里坑村,一头连着官江、江家岭村。从老虎际渡口出发,到泰宁县开善乡或到明溪,宁化、将乐等周边县,可以减少一个多小时车程,许多村民都往这抄近路。同时,两岸村民各有田地、山林,有的在这头,有的在对岸,每逢插秧、收割、采茶油的时节,必须经过这个渡口。

  梁元生已经66岁了。从渡口形成的第二年开始当起了摆渡人,一干就干了36年。他的家离渡口不过百米,对于从小就在官江边长大的他来说,这是一份令他满意的工作。

   每天工作13个小时

  起初摆渡,还只是划着木板船载客,半年后换成挂机船,1992年出于安全考虑,县里出资一部分,梁元生自己出了5万元换了一艘铁皮船,一直用到现在。这是一艘3米宽、8米长的大铁船,核载15人。两岸相距1.5公里,就靠这艘铁皮船进进出出,渡船来回一趟15分钟。

  摆渡,这份工作并不好做。夏天,阳光晒得铁船发烫,人在船上热得难受;冬天,风特别阴冷,冻得人发抖。每天早晨5时,天还未亮,梁元生已在渡船上忙碌地整理,准备开始一天的渡运。官江——老虎际渡口附近村庄需要乘坐摆渡的约3000人,平日里经常出现渡运一趟仅一两个人的情况,但是老梁从不推脱。早年没有手机,梁元生只能每天定时定点开工、收工。后来有电话了,只要一个电话,他立马赶到,平安地将乘客送到对岸。每天都坚持到18时,夜幕降临,没人乘渡了,他这才回家。

  过渡一次,最初收0.5元,后来是1元、2元,现在是5元钱。最初有4个人摆渡,后来另外三位伙计觉得不挣钱,相继离开了,两人外出打工,一人在家里种烟叶、粮食,空闲的时候到乡里的茶厂帮工,挣的都比摆渡多,还更稳定。当时其中一位伙计也劝老梁别干了,每天起早贪黑的,收入还不稳定。但梁元生说:“这干习惯了,叫我干其他的,我也干不来。”

   “没船,乡亲不方便”

  在这渡船的人,大多是附近的村民。农忙时节,村里人有时一天来来回回好多趟运送东西,老梁也就不算趟数了,让乡民自己看着给,还帮忙搬运东西。2008年的一天,他帮一位村民搬耕田的工具上船,由于雨天路滑,一不小心,砸伤了腿。当时觉得有些不舒服,硬撑着开了两趟船,后来才发现脚已经淤血,肿了一大块。疼得实在受不了,他独自来到县医院,医生告诉他,脚崴了,至少需要卧床休息10天。医生的话还没说完,老梁的手机就响了——一位村民打电话来说明早儿要渡船,医生都不知说什么好了,老梁休息了不到一周就开工了。他说怕村民有急事,没有船很不方便。

  2010年6月18日,泰宁经历特大洪灾,县城多处公路坍塌,夜里一位里坑村村民打电话来说他老婆就要生产了,可救护车又没法过来,老梁一听,二话没说,就开着渡船往县城赶,5小时后到了县城,天都快亮了。可他担心有村民需要渡船,又开着船回到渡口,就这样彻夜未眠。

  老梁在岸边等客人会时不时地扶着自己的腰。他告诉笔者常年坐着开船,腰椎有点问题,不是什么大事儿。回家老婆虽然嘴上唠叨两句,也会给按摩按摩。

   大桥将通 不用摆渡了

  老梁有两个儿子,分别在泰宁县城、厦门打工,大孙子20出头,在福州读中专。老梁本打算让在泰宁的大儿子接班,大儿子也答应了,但这个计划赶不上变化。

  2014年泰宁县开工建设下渠乡(永兴寺)至大龙公路,途经三官堂、大坑、官江渡口、老虎际,终点位于大龙乡,其中新建的金湖1号、2号桥连接两岸,将于2016年底建成通车。

  大桥离渡口约200米左右。建成后,也就意味着官江不再需要摆渡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