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泰宁大源村古村藏深山 灵秀与野性相融合

01.09.2014  12:07

清澈的溪水从乾隆年间重建的镇安桥下流过

  东南网8月29日讯 行走在千年前的古驿道上,遥望青山绿水环抱中的大源村,风格古朴的闽西北民居,炊烟袅袅,宁静安详。山村有静也有动,当密集的鼓点响起,神秘粗犷的傩舞跳起来,首尾相连的赤膊灯也舞了起来。一个村庄,两种气质,灵秀之气和野性之美在这里交汇。

  三明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东临邵武,西毗建宁,北倚江西黎川,地处两省四县市交界处,已有千年村龄。2010年年底,大源村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认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踏古迹,会古人,我们在这里寻访历史的记忆。

  古驿道犹在 乡愁不曾改

  村里很安静,身穿传统服饰的老人,坐在屋檐下闲聊。见到有外人来,老人们都会热情地招呼到家里喝茶,“到山里来不容易,来的都是客”。

  从村口镇安桥而行,走过通京桥,一条古驿道在村中穿行,蜿蜒北去。“村子始建于唐末宋初,已有上千年的‘村龄’,最迟在五代末期,这里已成为福建通往中原的重要通道之一。”大源村支书严建华说,大源村位于闽赣接壤之地,自古就是交通要道,特别是在清朝康、乾、嘉三朝时,迅速发展成为闽赣之间重要的贸易通道,村子因此鼎盛一时。

  村里的古民居大多依山而建,层层递高,青砖黑瓦与山林之景相互映衬,透露着山地村居的朴素与凝实。“都是闽西北客家建筑的风格。”严建华说,大源村落由严、戴两氏先后开基,分别聚居于上大源、下大源两个自然村。因此在上下大源两个村落,逐渐形成了两个古建筑组群,即上大源村的南溪庙、文昌阁、三圣庙组群,以及下大源村的隆兴庙、永安殿、奎星阁组群等,“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有20多处”。

  村尾的文昌阁跨古道而建,北额“章阁”,南额“文亭”。村里老人告诉我们,这寓意着“文章”两字,“古代赴京考生,走到这里,都要拜一拜”。而距文昌阁不远处,是村中书院,有枫树和柳杉相伴而生。如今家里有人远行,村里人还会像古时一般,在“风(枫)流(柳)树”下的神龛,点上香,祈福远行的人一路平安。古驿道、古树,不知寄托着多少乡愁。

  神秘傩舞中 信仰传千年

  推开上大源严氏祠堂的大门,阳光从天井照下,一块“古傩新姿”牌匾格外醒目。“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五月十五、十月十五等特殊的日子,我们都是从这里开始傩舞祈福。”严建华说道。

  伴着牛皮鼓声,村民们头戴硬木凿刻的五官凶煞的面具,用粗犷的节奏前后穿梭、跳跃腾挪。舞者从严氏祠堂出发,沿村巷走遍各个角落,然后走古驿道,一路行进山野,宁静的村庄瞬间异常热闹。

  据严建华介绍,相传距今千年的南唐时期,严氏老祖宗严续在朝廷做官时被人诬陷,只身逃到大源,在这里繁衍生息。之后,严续再度出山,皇上把宫廷里的傩舞赏赐给他带回家乡,傩舞便在山村里代代相传。

  傩舞产生于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是古代驱邪镇魔的一种巫舞。南方傩舞曾一度消失,直到上世纪90年代泰宁县进行民俗文化调查,在大源村重新发现古傩舞后,村里年轻人才再次组建起傩舞表演队。大源傩舞也被列入首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除了傩舞,大源村还拥有传统节日、传统手工艺和特色传统风俗等231种,其中一个省非遗项目是始于宋代的“赤膊龙灯”。据村民介绍,上下大源各一条“龙灯”,“龙头”、“龙尾”精雕而成,“龙身”则是上百块木板,插上特别的蜡烛和线香。正月时节,夜色朦胧中,燃烧着烈火的“长龙”在田野游动,蔚为壮观。

  □小贴士

  大源村位于泰宁新桥乡西北部,距县城33公里。从福州出发,沿福银高速至泰宁县,而后北行经过峨嵋峰自然保护区,到新桥乡政府后,继续北行8公里即到。目前,村里有多家家庭宾馆,可以品尝茶树菇、笋干、米酒等原生态美食。

  (记者 侯希辰 肖春道 通讯员 童杨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