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功波:对福州排水防涝体系的几点思考
福州必须构建由微、小、中、大四个层次的排水(海绵)系统组成的广义排水防涝体系(即广义海绵城市体系)。其中,微排水系统解决就地渗透、减少径流的问题,小排水系统解决雨水收集、转输的问题,中排水系统解决雨水滞蓄、行泄的问题,大排水系统解决雨洪分流、出路问题。
涝情现状
今年7月份入汛以来,我国八大水系流域都发生不同程度的水灾。据媒体报道,承担着增强城市排水防涝能力重任的30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中,就有19个出现内涝。就福州而言,7月9日的2016年1号“尼伯特”超强台风,引发福州近郊闽清和永泰两县山洪暴发、损失惨重。9月11日的超百年强降雨,致使福州闽江南北城区多处积水内涝。9月15日的2016年14号“莫兰蒂”超强台风,导致福州东北城区一片汪洋。9月27日的2016年17号“鲇鱼”超强台风,更是让福州五区七县(市)包括平潭普降豪雨。
原因分析
为何近年来超标暴雨频现、洪涝灾害频发?从自然环境角度看,全国乃至全球的环境破坏以及变化,植被缩减、水体退化、水土流失、水循环不良、气候失调,导致极端气候和恶劣天气屡见不鲜,加上一些超大型的跨区域甚至跨流域的建设开发工程对这十几年的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出现也“贡献”极大,每年受强厄尔尼诺影响,全国以及全球降雨范围大、强度高、历时长,各地频发超标暴雨及洪涝灾害,而福建沿海一带更是饱受台风肆虐。
从城市建设角度看,从规划源头来说,以往的城市规划理念没有充分考虑城市自然生态承载力,以至于建设开发没有保持或预留足够的植被覆盖率和水体调蓄容积,城市下垫面过度硬化,自然渗透能力降低,径流系数变大。同时,就建设标准而言,先前的排水防涝工程受当时的建设标准体系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市政排水管网系统和水利防洪排涝设施都相对落后,已经不适应当前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
从专业衔接角度看,水利和市政排水两个专业分属不同领域,各司其职却又各自为政,既有的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标准偏低且不衔接。上游水库调蓄库容偏小,城区河道、湖泊、湿地、洼地等滞洪容量不够;高水高排(或外水外排)没实施,山洪直接进城;城区内河坡度平缓,河水下泄太慢;而且外江洪水顶托,沿江排涝泵闸抽排无力。由于水利(大排水系统)防洪不完善、泄洪不及时、排洪不到位,导致内河(中排水系统)水位过高、甚至漫溢,最后市政(小排水系统)管道不畅、水无出路,所以雨水漫流、地面积水,从而引发城市内涝。
就福州来看,近年来的降雨强度动辄都是50年一遇、100年一遇,甚至300年一遇。同时,福州地处闽江下游,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外高内低,不利排水。尤其江北东城区的晋安河流域和磨洋河流域,上游有北峰片区山洪来袭,中游有东边鼓岭片区山洪夹击,下游有南面闽江洪水顶托。而江北西城区的白马河流域,因上游几乎没有山洪来水,又有左海西湖调蓄滞洪,而且白马河流域水系发达通畅,加之周边地势较高,所以历次洪涝灾害,白马河流域都基本安然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