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法官黄志丽:让脚下永远沾着泥土

08.10.2014  13:05
  本报10月6日讯(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张辉 通讯员 杨特团)9月30日,漳州市芗城区法院民一庭内,黄志丽刚审理完一起民事纠纷案。

  法庭内,一锤定音;法庭外,她的工作却远未结束。

  “再公平的判决,也不能让每个当事人都服判息诉,还需更多耐心的释法析理,让当事人感受到公正。”在她看来,一个法官的使命在于忠于法律,然而,冰冷法条的背后,还有人情冷暖。只有同时解开当事人的“法结”与心结,才能让法治真正走进老百姓的内心。

  黄志丽有自己的工作法——调查研究贯穿始终,亲和调解贯穿始终,释法析理贯穿始终。

  办案不能“捣糨糊

  1995年,黄志丽进入芗城区法院,此后,从一名书记员成长为法官。十多年的基层审判实践,她交出亮丽的成绩单:自2001年开始独立办案以来,共审结民商事案件5034件,无一发回重审、无一撤销改判、无一申诉信访。

  这些数据背后,是她对司法公正的一套独到“算法”。

  “我深知‘100-1=0’的道理,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探求案件根源、理清案件证据,让裁判还原客观真实。”对黄志丽而言,公正是老百姓的诉求,更是法官的归宿,“老百姓来到法院,多少带着不安和疑虑。只有公正处理好每一个案件,才能让群众信任司法。

  2011年,她接手一起遗产纠纷案——陈老汉去世后,其子陈某私自领走7万多元遗产,继母黄某将陈某告上法庭。审理中,陈某称自己支付了高额丧事费用,黄某却坚持只认正式发票,双方争执不下。

  “闽南丧礼程序复杂,大部分项目缺少发票,若仅凭不足3000元的票据判定丧事费用,对被告不公平;如果单凭被告一句话就认定丧事费用达2万多,也无法让原告信服。”黄志丽认为,办案绝不能“捣糨糊”,“井越淘,水越清;事越摆,理越明”。她带着书记员,深入陈某所在村庄走访,跟村干部、村民一一核实确认陈老汉丧礼详情。

  不久,她便将一份完整的丧礼项目清单放在黄某面前。“煮饭要放米,讲话要讲理。你应得的,一分钱不会少,但有些费用你不能不认啊。”最终,在陈老汉的遗像前,陈某把3万多元归还继母。

 

  坚决不做“甩手掌柜

  法律视角下的公正,白纸黑字,界定清晰。然而,法律条文之外的人情冷暖,却复杂得多。

  初任审判员时,黄志丽受理了一起土地纠纷案。理顺这起案子并非难事,她依法做出判决。

  然而,当她回访时发现,这起土地争议夹杂着亲情纠葛,被告的90多岁老祖父临终时含恨说“一个小小猪圈,毁了三代人的亲情”。

  “到底什么样的公正,才是群众需要的呢?”这件事深深触动了黄志丽。

  此后,她坚决不做“甩手掌柜”。法庭上公正断案,法庭外,她不断给自己“增负”——“做一个脚下永远沾着泥土的法官”,“只有把公正裁判与释法说理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案结人和”。

  在一起邻里纠纷中,陈某状告蔡某,指其利用自家外墙盖楼,影响自家通风采光。黄志丽厘清事实后,依法判决蔡某恢复房屋原状。然而,蔡某态度强硬:“我就不拆!

  为实现案结人和,她几次敲开蔡家的门,结合闽南建筑习惯和乡土风俗,摆事实,讲法律,道人情。一番苦口婆心之下,蔡某的妻子终于道出实情:“老蔡知道你判决公正,可是,这房子好不容易才盖起来,怎么拆?

  摸清了症结,黄志丽心里有了底,马上联系技术人员和施工队,拿出解决方案——在不影响结构的情况下,科学拆除,为两套房屋通风采光留出足够的空间。

  她的这次跟踪服务,不仅化解了难题,还让两家人握手言和。

  “只有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查清案件事实真相,妥善修复受损关系,才是群众需要的公正。”黄志丽延长了司法服务的链条,为此付出巨大的劳动量——19年来,她加班加点2600多天,相当于多工作7年多。

  用真诚去打动他人

  其实,黄志丽做“和事佬”,不仅是事后,更经常是事前。

  在她看来,民商纠纷与其对簿公堂,不如以和为贵。她坚持调解优先,尽量将矛盾化解在庭外。十几年来,她深入乡村、社区,走访近万名当事人,摸清当地民风民情,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做好调解工作。在她办理的案件当中,和解撤诉率达到90%。

  同行们都说,她是个调解能手。黄志丽说,调解工作,更多需要法官转换角度,设身处地为人着想,“除了要有法律知识和审判技巧,还应用真诚去打动他人”。

  农民工许某摔下脚手架,高位截瘫,雇主垫付部分医药费后拒绝赔偿。许某妻子为索赔,索性将丈夫扔在工棚里不管不问,以此相要挟。“当我赶到时,许某在办公桌上已躺了一夜,大热的天,浑身屎尿,蚊虫满身,他妻子却忙着和雇主争吵。”此情此景,让黄志丽很揪心。她没立即去规劝双方,而是卷起袖子,端来一盆水,用毛巾

  细心地为许某清洗,一口口地给他喂水,轻声地安慰他。

  黄志丽的举动让许某的妻子脸红不已,赶紧接过毛巾。黄志丽与她长谈,同时与雇主协商赔款,让双方终于达成协议。

  第二天,许某收到赔款,哽咽着对黄志丽说:“多亏你的开导,我老婆回去后也跟我认了错。”黄志丽依然做“和事佬”:“你老婆要打工又要做家务,还要照顾你,很不容易,你也要多体谅她。

  2012年6月,“黄志丽法官工作室”在南坑街道办事处成立。从此,她每周两次进社区、下农村,开展巡回办案、诉前调解、法律咨询、化解涉诉信访问题、宣传法制知识等,与百姓零距离接触,提供“最后一公里”的法律服务。

  至今年8月,“黄志丽法官工作室”共为群众答疑解难474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59件次,巡回办结案件94件,诉前联动化解民事纠纷505件。

  目前,芗城区已有5个“黄志丽法官工作室”进驻社区与乡村。

  黄志丽获得“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全省十佳法官”等荣誉,然而,她更喜欢人们喊她“丫头”“闺女”“妹子”。“走在路上,常会有人这么跟我打招呼。有朋友听到,觉得太土了,但我觉得很亲切,是对我工作的肯定。”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曾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