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金鱼巷改造完成 留住古韵焕发新生(图)
经过泉州官方和民间的共同努力,历时半年多,泉州古城背街小巷“微改造”项目金鱼巷改造完成,既留住了古巷的韵味,又令其焕发新生
金鱼巷入口的铜板(庄丽祥 摄) 活化街巷业态 金鱼纹线性排水沟日前,新华社以《福建泉州:推进古城修复 留住古韵乡愁》为题,专题报道了泉州以极具闽南背街小巷特色的古巷金鱼巷为试点,推进背街小巷的微改造,在不影响居民生活的前提下,留住古巷的韵味,焕发古巷生机的做法。
该报道被新华网和“新华视界”、人民网、中国网、央广网、中国青年网等中央媒体纷纷转载,引发全国范围内的关注。其中,仅“新华视界”的点击率就超过100万。
这不是金鱼巷首次被关注,作为泉州的一个古城背街小巷“微改造”项目,去年十月以来,这条沉寂了近三十年的“金鱼”,重新被唤醒,并以其华丽的变身,一再聚焦世人的目光。
270米的改造,是近年来泉州古城保护3.0“见人、见物、见生活”模式实践的一个缩影,为泉州古城背街小巷改造,提供了一个范本。
巷子原来的滋味,被最大限度保留下来。 金鱼巷见缝插针地引入绿化,如用石头制马槽种植水生观赏植物,丰富景观。“金鱼世第”传千年佳话 人文荟萃造繁华往昔
“一条,两条,三条……快来看,这里还有很多金鱼!”从巷口的纯铜金鱼地雕开始,一群小朋友的注意力完全被巷子里的“金鱼”占据了,开始激动地 玩起寻“鱼”游戏。金鱼地雕、金鱼纹线性排水沟、金鱼型的空调罩、井盖……金鱼鱼纹图腾,数量繁多却如此巧妙地点缀着这条古韵十足的巷子。
“爸爸,这里为什么叫金鱼巷?以前是卖金鱼的地方吗?”孩童问出了很多人心中的问题。其实,泉州老巷,常因历代名人及其府衙得名,金鱼巷亦然。 据史料记载,宋仁宗皇佑年间(1049年)进士、福建转运使谢仲规,曾在此建宅,他官至三品,依唐宋官制,三品以上官员可授紫金鱼袋。其后人在宅邸处建了 祠堂,祠堂上挂一匾额,上书“金鱼世第”。后来巷子便被称为“金鱼巷”,流传至今。谢仲规,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他老丈人就是泉州家喻户晓的蔡襄。
缠绕的破壁绿榕被巧妙地框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人民影院门口的海报栏,重新贴上了与泉州有关的电影海报。千年光阴淌过,谢衙虽早已不再,却留下了一处处时光的印记。此次改造路段,位于中山中路和壕沟墘之间,总长仅271米,便有人民电影院旧址、爱国华侨李功藏故居等历史上名流宿儒的宅邸、元宵圆等三款闽南古早风味的美食和历史悠久的黄氏宗祠。
人民电影院,影院原名“大光明戏院”,据《泉州古城踏勘》记载,建造于1929年,有近700个座位。上世纪,金鱼巷因泉州人民影院热闹过一阵子,成为泉州人夜生活的地标之一,而巷口的海丝金凤汤圆、东来菜头酸,更是几代泉州人童年的味道。
改造后的金鱼巷随处可见闽南传统建筑元素设计方案六易其稿 “微改造”保留泉州味
很多老房子年久失修,围墙和建筑出现裂缝,有的几乎坍塌;不少违法搭建伴随着杂草丛生,巷子显得杂乱无章;天空中布满了“蜘蛛网”般的电线,光电线杆就有7根……
负责此次改造的,是中国美术学院—问美建筑设计工作室,中国美院景观建筑师刘伟作为负责人,从前期方案设计到后期实施指导,全程参与其中。着手 设计前,他和他的团队,花了大量时间走遍了泉州的大街小巷、景区景点甚至菜市场,希望能全面地了解金鱼巷所处的泉州古城的文化和气质。
“我们发现,泉州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多元包容。”因此,团队给金鱼巷改造定的原则是“微改造”:在充分尊重小巷原有文化脉络的基础上,保留不同建筑的历史记忆,在原生生活状态之上,提升建筑品质和整体街巷的舒适度。
金鱼巷保留不同时期建筑的历史记忆什么是“微改造”?如何将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过程可谓一波三折。整个项目的设计方案从2016年9月首轮设计,到2017年3月份定稿,其间六易其稿,经过六次方案汇报、三次专家评审会,并放在西街宋宅后座洋楼公开展览,广泛吸取市民意见,最终才定稿。
“两年多的时间内,我们感受到泉州从政府到巷子原住民,甚至普通泉州人层面,都很慎重、很用心。”刘伟表示,微改造的概念从最初并不为人熟知,到如今随意问一位巷子里的老人,都能清楚明白,各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