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起点泉州“重弹”老传统 东方古港再秀文化味

30.05.2014  16:33

  中新社福建分社-福建新闻网报道

  福建新闻网泉州5月30日电 题:海丝起点泉州“重弹”老传统东方古港再秀文化味

  记者 张建忠 陈龙山

  “料丝花灯的特色在于用纸板雕刻、没有骨架,将刻纸艺术融入料丝花灯工艺之中,做一盏的1米多高花灯要多人协作一个月才能完成。”位于福建泉州古城庄府巷的一处民宅内,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尧宝刻纸”传承人黄丽凤对记者说。

  从年头开始,黄丽凤便不间断地制作料丝花灯,用于参赛或海内外客户订购。泉州花灯古时便在东南亚一带流行,当下在海丝沿线国家仍广受欢迎。

  黄丽凤的刻纸作品曾到法国等地参展,料丝花灯也先后到美国、新加坡和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交流、参展,“大家都惊叹泉州保留了这么多传统手艺。

  现在,伴随着泉州当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和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黄丽凤也希望通过政府搭建的平台,“进一步到海外交流”。事实也如她所愿,泉州今年安排了100多场重大文化活动。

  泉州是联合国确立的海丝起点城市,海岸线总长421公里的泉州港,曾以“四湾十六港”闻名于世,是古海丝路上的“东方第一大港”。现在,古港转型级秀出文化味,成为当地的新鲜事。

  泉州港口管理局的资料显示,目前,泉州港已开通航线130多条,其中外贸航线30多条,与美国、俄罗斯、沙特阿拉伯等2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海运往来。截至去年底,泉州港已建成投产码头泊位86个,其中万吨泊位24个。

  “去年,泉州与“海丝”国家和地区间贸易总额超过150亿美元。”泉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副局长粘学清介绍,今年一季度,泉州与“海丝”国家和地区贸易总额达35.6亿美元,增幅超过20%。

  不过,在泉州市委讲师团副团长郭焕昆看来,“泉州港在外贸中的作用,比历史上的繁荣期有减弱,但是泉州港在对外文化交流的载体作用,则有进一步挖掘与发展的机遇。

  中共泉州市委书记黄少萍指,海内外三千万泉州人将成为泉州的重要优势,对祖地文化、中华文化闽南文化的强烈认同是海内外泉州人的共同特征,泉州将通过他们进一步强化东亚文化的影响。

  据郭焕昆披露,泉州目前正在推进海丝古港转型升级行动。通过策划“印象海丝”大型演出和建设海洋体验馆,发展“海上看泉州”文化旅游等新型文化业态,“还要将泉州后渚港这一古港转型升级为集国内海丝文化展示、海丝文化产业开发等为一体的重要基地,成为泉州未来标志性的经济文化港湾区”。

  当下,泉州就“东亚文化之都”建设,定下了“古城一古港—新区—全域联动”的文化项目建设布局。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新馆和海洋体验馆建设、赴文莱举办海上丝绸之路展、“中国一日•重返泉州”活动及在巴黎举行文化精品展等重点项目均在推进。

  郭焕昆认为泉州古港转型升级“文化再建设意义深远”,“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和文化遗产的富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闽南文化伴随着海丝远播海外,成为联系泉籍海外华人华侨的纽带和桥梁”。

  泉州闽南文化复兴带动古港复苏,同样给民间手工艺人注入了兴奋点。

  出砖入石、燕尾脊、镂空的雕刻石窗……闽南古民居令人印象深刻,不少泉州古大厝也伴随着远渡海外。现年61岁的王江林从事古建筑大木作工种已近30年,他回忆说:“改革开放后,我与父亲到漳州修建南山寺,之后到厦门集美修缮陈嘉庚祖祠,此后还曾参与修建台北妈祖庙。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主要用于宗祠、寺庙等等闽南古建筑,随着市场的持续萎缩,“年轻人就很少愿意学,现在传统文化得到更多的重视,这门手艺的未来会更好。

  现年68岁的王世猛是惠安溪底派建筑第四代传人,他先后为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修缮南式古大厝,还参与修缮韩国的北式古大厝。先后带过30多位徒弟的他认为,“老祖宗的东西,从来不会过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