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莆田两地民营经济面临瓶颈:破难突围该靠谁
政府致力于深化改革,通过打造公共服务平台,构造制度环境,为民企打开大门
民企致力于自我突破,通过模式创新和科技创新,在优胜劣汰中实现赶超
把政府探索创新与民企智慧突破合二为一,这或许就是民营经济突围的未来之路
一个擅长实业,一个擅长商贸,相邻两市,民营经济各自面临瓶颈。今年4月,福建省泉州市和莆田市被列为国家发改委民营经济综合改革试点地区。“综改”如何改?记者专门深入两地进行采访。
一个需要“破难突围”,一个期盼“早点长大”
在以民营经济为“底色”的福建,其实各地民营的“成色”也各有不同。有的注重于实业,有的擅长于商贸,而这恰恰是泉、莆两地最大的区别。
资料显示,2013年,泉州GDP总量已15年雄冠八闽,堪称福建经济的“发动机”。全市规模以上的民营企业工业增加值近2270亿元,其比重占全市的九成以上。显然,泉州之强,强在“实”;再看莆田,全国有近90万莆商,垄断了全国木材、古典家具、民营医院三大行业,分别约占全国市场的75%、75%和85%。莆商们在全国其他各地所创年产值几乎是莆田自身年GDP的3倍。自2003年初,又在福建第一个提出“闽商回归”战略之市,民营经济比重接近八成。相比,莆田之优,优于“活”。
其实早在去年,泉州便提出“设立全国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设想。泉州市委书记黄少萍将其定位于“建成民营经济的乐园”。而又在这一年前,“全国第三个金融改革综合实验区”的破题,已令泉州先人一步,破难突围。
对于“难”与“围”,丁辉荣和蔡著龙有着深刻感受,前者是361°集团副总裁、后者是著龙国际集团的董事长。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横扫全球时,两家企业不仅未被冲垮,反而逆势增长。然而到今天,两家公司所感受到的压力与痛苦,丝毫不亚于当年。“贷款难”“升级难”,是众多泉企面对的头等难题。即便是上了市的361°集团,吸纳了20亿港币投资,块头够大,但仅规模扩建新建便耗去近10亿人民币,日子依旧紧巴;与之相比,著龙是“小个子”,想要进一步做大,可又苦于没有大集团那样的人才、研发、订单实力。
尽管实施“闽商回归”多年,可要促“商”变“企”再“养大”,对于莆田来说,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过“央企入闽”之役为莆田带来了一大批港口、能源、钢铁、林浆纸等基础型产业。可这些行业,莆商们谁也没“玩”过。
“我们也在‘破围’,”莆田市委书记梁建勇提出,要“破”的是央企与民企合作之“围”,“我们的策略是,扶持民企站上巨人肩膀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