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综合保税区加快先行先试 释放政策红利推动转型升级

01.02.2016  11:22

   核心提示

  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泉州出口加工区整合升级为综合保税区,这标志着泉州出口加工区即将成为对外开放层次高、政策优惠、功能齐全、通关快捷、区位优势明显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回顾去年,泉州出口加工区货物进出口总额23.75亿美元,涉及航空维修、高端印刷、光电电子、陶瓷喷墨机械、酒类食品、进出口贸易等业务,同时已在全国率先推行国内外航空零部件维修、“委内加工”、“分送集报”等业务。

  手握政策红利,泉州综合保税区将展开新一轮跨越发展,紧扣经济新常态,主动对接自贸区先行政策,推动泉州开放型经济的持续发展。

  □本报记者 游怡冰

   七项政策功能优化升级

  综合保税区将现有的保税政策优势和口岸优势有机结合,叠加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乃至部分口岸通关的所有政策和功能。除享受“国外货物入区保税、国内货物入区退税、区内交易免税”的政策外,还适用保税港区政策,可以充分发挥区位和政策优势,拓展保税加工及贸易等相关功能。

  落实到具体政策上,升格综合保税区后,企业可切实享受到哪些升级红利?据泉州出口加工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相较以往,综合保税区具有以下七项政策功能优势:

  综合保税区具备对外贸易(包括国际中转贸易)、商品展示功能;

  特殊情况下,经区内海关核准区外法人企业可以依法在区内设立分支机构,并向海关备案;

  明确对于同一配额、许可证件项下的货物,海关在进境环节已经验核配额、许可证件的,在出区环节不再要求企业出具配额、许可证件原件;

  区内企业在区外从事对外贸易业务且货物不实际进出区的,可以在收发货人所在地或者货物实际进出境口岸地海关办理申报手续;

  区内货物经海关批准,也可以在口岸海关办理海关手续;

  区内企业需要将模具、原材料、半成品等运往区外进行加工的,一般不需交保金或保函,但委托区外企业加工的期限不得超过6个月;

  明确区内货物一般不设存储期限;区内与区外之间企业不要求出口退税的货物,经海关批准可以由区内企业指派专人携带或者自行运输。

   有力对接自贸区政策功能

  泉州出口加工区正式升级为泉州综合保税区,可有力对接自贸区政策功能,成为我市最开放的外向型经济综合服务平台。

  据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利用保税的优势开展商业模式创新,会成为未来的重要看点。下一步,综保区将强化与海关等部门的工作配合,主动吸纳自贸区的示范效应和溢出效应。

  根据计划,泉州综合保税区将积极同步复制自贸区在政府职能改革、口岸监管、投资贸易、金融服务及各项监管制度,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等各项创新举措在综保区内先行先试。

  同时,推动综合保税区政策功能与复制自贸区创新服务的有效融合,确保“委内加工”、“分送集报”、“区港绿色通关”、“保税展示交易”、“境内外维修”、“保税研发”等政策功能及业务创新服务模式在全区范围内的顺利推广。主动加强与海关、国检、外管、税务等口岸监管部门的政策研究与思路对接,紧跟福建自贸区及海丝经济建设的创新发展步伐,同步推出相关优惠扶持措施及优质服务,努力推进综合保税区的快速发展。

  在更广领域,泉州综合保税区将紧跟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步伐,加强与海港、空港、陆地港及部分外向型经济区域的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国际中转分拨、区域快速配送等政策功能优势,加快与港口服务、国际快件、跨境电商等区域功能的整合发展,进一步强化区港联动效应,提高与泉州产业经济的对接力度,推动泉州港口经济的加快发展,建设连接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承接台湾产业辐射、对接海丝经济发展战略的保税综合服务平台,更好地为泉州开放型经济发展服务,带动全市外贸结构的持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