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22个地方立法项目出炉 件件关乎社会民生

16.10.2015  11:06

  拥有了地方立法权,泉州打算怎么做?在征集项目、筛选项目、征集意见等工作持续推动下,22个地方立法项目已经出炉,并在9月30日前完成意见建议征集,初步筛选出10个2016年立法计划项目。

  海都记者从泉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获悉,由于是初选阶段,需要走严谨的程序,暂时还不能公布2016年的10个具体项目,总体上看有城乡管理与建设类3个,环境保护类3个,历史文化保护类4个。这些项目递交给法制委,等法制委敲定后会再报给市人大党组决定,再向市委报告,等所有程序都走完了再上市人大主任会,再向社会公布。

  22个立法项目,都跟泉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及普通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海都记者查询发现,其中多个项目本报连续多年关注,持续报道,梳理出“老大难”症结所在,一旦通过立法,将有望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和保障。

  公共停车场 连续关注十多年

  在城乡管理与建设类,共有7个立法项目建议,其中每个都登上过海都报的头版头条,并且部分项目还有过大型策划报道。例如,旧房危房改造、流动摊点管理、道路管网建设等,有的已经关注了十几年。

  其中,停车难、停车贵、乱停车等乱象,都是市民普遍关心的。早在2005年,本报就开始关注停车乱收费等问题,并持续曝光了一批乱收费的“黑停车场”,推动部门出台规范措施。最近几年,整体情况已经好了不少,但依然时有问题出现。例如,2013年浮桥空地变身停车场,就在媒体监督下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

  围绕停车难,本报这两年更多关注一些探索性的创新做法。例如,2014年的为民办实事项目“解决1万个停车位”,包括市区将新建地下停车场、研究道路停车诱导系统、支持鼓励中心市区的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公共停车场等,都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今年7月,本报还联合交警部门联合开展“找车位”策划,切实解决了一部分停车难题。

  保护两江流域 海都报多次重磅报道

  泉州是依山傍水的生态之城,如何保护好晋江、洛阳江,得到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报也连续多年关注。22个立法项目建议中,环境保护有6个,大多数都曾在本报的大力报道下,反映民意、集中民智,解决了一些实际性的问题。

  其中,2011年本报在“荡清北渠”重磅报道的基础上,推出了“行走东西溪”,持续两个多月,曝光了沿江的诸多污染源,对联合多部门执法、现场查处等起到舆论支持和监督作用。

  去年11月,本报曝光了洛阳江入海口、泉州湾河口湿地被填滩造路,引起市政府重视并批示严查严处,最终恢复原貌,并推动不同部门形成了联动机制。而“大美两江”系列报道,听取各界意见和建议,为政府“治水”出谋献策。

  中山路骑楼保护 海都直通车重点关注

  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如何保护也备受关注,在22个立法项目建议中,有9个是关于历史文化保护的。海都记者发现,9个项目中既有海丝遗迹保护、南音、闽南方言等大课题,也有崇武古城、中山路骑楼、提线木偶等这样的单点,这些也都是本报文化板块的重点报道对象,其中最近还专门为中山路骑楼开了一次“海都直通车”。

  8月12日,中山路3座骑楼,突然坍塌,一时引发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中山路骑楼,究竟该何去何从?本报在还原现场的同时,邀请规划建设部门负责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嘉宾,共同为泉州中山路把脉。两小时的畅谈中,嘉宾们有着普遍的共识:作为一条承载着泉州记忆的老街,守护它的安全刻不容缓,解决建筑安全问题后,再谈“利用”,注入与古城相适应的文化产业,让它永葆青春。

  这起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其实是老街历经近百年风雨洗礼后,产权复杂、部分居民修缮意愿不高等诸多原因造成的。接受采访的市人大代表也认为,如何立法是个新课题,针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寻找立法保护的切入点,值得今后探讨。

  □相关链接

  泉州22个立法项目建议

  (一)城乡管理与建设

  1.城市管理综合执法

  2.公共场所控制吸烟

  3.危、旧房改造

  4.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

  5.流动摊点管理

  6.公共停车场建设与管理

  7.道路管网建设管理

  (二)环境保护

  8.晋江、洛阳江流域保护

  9.城区餐饮业环境污染防治

  10.崇武至秀涂海岸带资源环境保护

  11.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

  12.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

  13.城市内沟河管理保护

  (三)历史文化保护

  14.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史迹保护

  15.崇武古城保护

  16.南音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传承保护

  17.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

  18.闽南方言传承保护

  19.历史建筑、历史文化村落、文化街区保护

  20.提线木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21.安溪铁观音茶文化传承保护

  22.老字号特产保护(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徐锡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