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杏花村"五店市:钻进它的怀里 品味慢时光

04.04.2017  12:46

  清明节如期而至。时值农历三月,春事渐深,杨柳比烟细,繁花刚上妆。鸟儿婉转的啼鸣吟成了唐诗里的绝句,花儿缱绻的盛放冶艳了宋词中的词牌。本应是风和日丽,只奈何这三月的天气乍雨还晴,似寒又暖,如人心,似往事,总会想起二三旧事,想着躲进清幽的地儿寻求内心真实的平静。  

那些年淡淡忧伤的我们,究竟为哪般,忘记了身边的风景

阳光正好,绿色上墙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独特的乌托邦。而我一直想寻找“杏花村”的存在,在清明这个特定的时节里更甚。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想起清明,就想起了这首诗。杏花村,很美的名字,应是疏雨淡烟的静隐村落。若抛开诗中特定的清明节背景,光是烟雨薄薄的春日,有牧童吹笛,山谷中云雾氤氲,杏花纷纷旋舞,画面应是十分纯美空灵。再怎样想象,都觉得这个杏花村如桃花源般,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乌托邦。

  而此次,却让我在无意中,发现了泉州也有个“杏花村”。虽然没有山谷幽幽,没有牧童吹笛,但在那曲径通幽的竹林深处,推开一扇竹门,世间的一切纷扰仿佛就被隔绝在了外面,鸟语、水声,呼吸都变得缓慢起来。这个“杏花村”就在闹市区,就在那片红澄澄的五店市里。

一种禅意,没有水动,没有风动,只是一种心动

竹林深处,曲径通幽

生活就在慢之中变得精彩

  从泉州市区进入五店市,只需要短短20分钟的车程。而这20分钟,就像穿越了一个“时空隧道”。它把我们从闹市带进了一个19世纪初典雅村落的入口,一个一百多年前的中国晋江。从台湾客巷5号进入五店市,左手边就是一大片的竹林,绿树遮天,影影绰绰中仿佛看到了一百多年前的居民从这里经过,好像落入了《桃花源记》那个豁然开朗的山谷。

  通过这片竹林,就看到了从前的台湾客厝,现在的“竹语山房”。这座台湾客厝所在的位置非常低调,只有一个小小的牌匾,它的姿态就像在告知世人,它本就在这里待了很多年一样。

  据民间口口相传,这座台湾客厝见证了泉州人到台湾打拼的奋斗历程。这座台湾客厝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屋主庄一奇到台湾艋胛、淡水等地方经商,奋斗了大半生经营有成,回来建成了此屋,所以取名“台湾客厝”。

  其实,这座院落里进行过一场平和而全新的革命,用着难以觉察的变化去革新这里的一草一木。旧屋舍被完整保留,每一个房间的历史都可以追溯到百年前。木头和砖瓦结构也仍然保留,使院落保持了一百多年前原有的模样,禅意、古典不减。在这里享受春日暖景最适宜不过了。有清风、疏星、淡云、明月、花香。可在庭院赏花观景,在檐下听雨吟诗,袅袅柳丝拂面,盈盈花瓣染袖。光阴理应是这样的,不被辜负。

  眼前的景与口中的历史合二为一,更让人觉着一种特别的趣味:小溪水仍然在这里流淌,庭院仍然有花开花落,清浅与不动声色的时光在这里走得仿佛更加缓慢。

  在这里享受过时光后,还可以挪步到旁边的太保埕,学做香道,在这座建筑特有的香气中,时间忽然被拉长了。太保埕同样为清代建筑,但其屋顶有别具特色的三川脊硬山顶,地面铺石砖,采用人字砌,六边形的网格古朴精美。而它名字的由来则更有民间气息,传言以前此地生产腌制的菜干,故名“菜餔埕”,之后在闽南语的称呼中讹传为“太保埕”。

  在倾听五店市建筑故事时,瞬间明白了老舍的那句话:“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我爱五店市,不是因为它的某个细节,而是它的故事、它的建筑、它的一草一木,整个儿都熨帖着我的心灵,在清明时节这个思念、缅怀的日子里,就想钻进它的怀里,寻找重塑时光的概念。

   说节气

   清和朗润”之清明

  清明节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因气候愈来愈天朗气清,温风拂面,花香萦怀,万事万物清和又朗润,因而称清明。

  《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节气有三候:分别是一候桐花纷纷开放,花事繁盛冶艳。二候田鼠销迹,布谷鸟欢快鸣叫。三候雨水丰沛增多,彩虹渐现。

  这偏又是个缅怀追逝的节候。根据记载,清明历来有“前三后四”的说法 ,即清明节的前三天与后四天,人们适宜上山扫墓祭祖,清明当天不祭祖。

  清明时节,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天空清澈明净,“清明”二字,反映了此时的季节现象。清明前后的气温非常适合植树造林,也是人们到郊外扫墓踏青的时候,而农家则进入了春耕大忙的紧张季节。

  蚤是伤春梦雨天,

  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

  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

  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

  暗喜风光似昔年。

  ——唐·韦庄《长安清明

  (记者 谢洛静 黄谨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