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考察船“和平方舟”1991年来泉州 搭救8名遇险渔民

06.06.2015  15:49
联合国考察船“和平方舟”1991年来泉州 搭救8名遇险渔民 - 福建之窗
来源: qz.fjsen.com

  陈苍松向本报记者讲述当年“和平方舟”访问泉州的故事

  口述人物NO.6

  陈苍松:生于1952年,泉州海关原办公室副主任,1992年下海。

  邱家夺:生于1952年,石狮渔民,1991年1月出海捕鱼陷入绝境,被联合国考察船搭救

 6月6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刘淑清 林永清 谢明飞 文/图)1990年10月23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团,乘坐“和平方舟”号游轮,从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的家乡——意大利威尼斯港启航,沿着充满传奇色彩的古航道向东方驶来,威尼斯、马斯喀特、泉州和大阪4处被列为考察重点,整个过程,共计历时130天。

  1991年2月14日中午时分,“和平方舟”抵达泉州后渚港,在泉州进行为期5天的综合考察。曾见证过考察团来泉的泉州海关工作人员,以及淳朴的石狮村民,再次回忆起这一幕幕,仍觉兴奋与自豪。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和平方舟”在前来泉州途中,还搭救了8名海上遇险的泉州渔民。

   烟雨蒙蒙中 “和平方舟”进港

  陈苍松:闽南地区有这样的说法,“下雨如下财,风雨贵人来”,伴着那天的雨水,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泉州市民,有幸见到了远道而来的考察团成员们。

  1991年2月14日,是大年三十,天空飘着雨。当天中午11时左右,一艘巨大的白色游轮,徐徐驶入后渚港。当时,我作为泉州海关的工作人员,有幸登上游轮,对交通工具、人员、运输货物,进行查验。查验完后,拥有不同肤色,穿着具有民族特色的衣服的考察团成员,缓缓走下巨轮。

  码头上,各种欢迎队伍,奏响着热闹的乐声,列队欢迎考察团成员。而港口附近,虽已经戒严,但仍挡不住好奇而又激动的周边村民,还是被围得满满当当。队伍下船后,举行了小型的欢迎仪式。在我的记忆里,那艘白色游轮很大,也很豪华,船上还运载着一辆豪华的小轿车。“和平方舟”的船长,送给我们每人一套图片,图片上印有“和平方舟”和此次考察团的考察路线,并有船长和大副的亲笔签名。这份珍贵的礼物,我一直用相框装裱着。

  当时,我还有幸和船长进行了交流,船长说,以前不知道中国有泉州这样一个港口,这次来到泉州,感觉特别棒。

   国际研讨会 各国专家“海丝”论剑

  陈苍松:1991年2月17日~2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泉州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华侨大学陈嘉庚纪念馆四楼召开。这是整个海丝考察过程中,计划召开的一系列国际学术讨论会之一。当时的讨论会主题为“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中国的学者和考察团的各国专家、学者,以及为参加此次讨论会,特地从海外各国、各地区赶赴而来的学者,共计100人,提交会议的论文有50篇。我也有幸参与了该会议,我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蔡渭洲老师历时3个月撰写的论文,也包括在提交会议的50篇论文中。

  这些书和笔记本,包括桌位牌,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泉州国际学术讨论会时分发的。除了论文集和笔记本外,与会人员都分发了同样的风衣、保温杯作为纪念。风衣和保温杯上,印着特有的纪念标志,这些物件我现在也都完整地收藏着。我们泉州当时也回赠各位与会人员一个德化制的中国风小瓷瓶。

  讨论会上,会集了来自全球各地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大家围绕着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这一主题展开大讨论。有专门研究丝绸的、交通史的、考古学的、音乐的,大家各自亮出不同的观点进行讨论,意见产生分歧的论点,也会提出来进行进一步的探讨,讨论会的气氛融洽而热烈。

  除了参与讨论会外,当时综合考察团的成员们,还分成不同的小分队,到泉州的农村、天后宫等地点进行实地走访,作为综合考察团的总领队,我记得迪安博士当时评价道,来泉州的这一趟考察之旅,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