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提线木偶戏代表中国非遗保护成果 传经世界借鉴
王景贤为国际专家介绍泉州木偶艺术传承情况(张建生 摄)
15日至17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亚太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信息与网络中心(韩国亚太中心)和福建省文化厅共同主办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国际培训”在泉州成功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和数十个国家专家莅泉参会。
此次培训活动与受到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中国“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交流推广计划”相结合,有效地向亚太地区宣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经验。活动的承办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木偶联会中国中心副主席、泉州市木偶剧团团长王景贤说,泉州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的核心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再度出发。此次国际培训活动吸引了广泛关注,有助于提升泉州文化的影响力,重振古港雄风。
2012年底,“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这是我国迄今为止第一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的项目,泉州因此成为全球唯一一座拥有三大人类“非遗”项目的城市,中国也因泉州木偶成为目前全球唯一拥有三大人类“非遗”项目的国家。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框架下设立的,共分三个类别,中国目前共有38个项目入选,泉州共有4个项目入选。同时,还有泉州主申报的南音、联合申报的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闽南民居)营造技艺两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泉州主申报的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泉州市在全国较早拉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序幕。2004年,泉州被文化部、财政部确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标志着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全国先进行列。2007年6月9日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期间,文化部公布设立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标志着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了新的整体性保护阶段。
泉州提线木偶戏是泉州非遗项目中的“佼佼者”,古称悬丝傀儡,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宋元以后,即流传于泉州地区,俗称“嘉礼戏”,历经数百年传承不衰。泉州提线木偶戏的主要传承者——泉州市木偶剧团创建于1952年,60余年来剧团参加国际交流项目180多次,足迹遍及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荣获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人民友谊贡献奖”,赢得广泛的国际声誉,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文化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