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入选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

28.01.2015  18:36

  教育部日前确定了37个市(州)、县(区)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其特殊教育改革发展将获得政策、资金、项目等多方面支持,作为全国唯一的低视力教育康复医教结合项目实行地,泉州市列入改革实验区。泉州市争取到200万元资金支持,用于开展低视力教育康复医教结合实验,具体实施时间为两年,即2015年1月—2016年12月。

   特殊“教室

  低视力康复工作室

  “预备,开始!”在泉州市盲聋哑学校低视力康复工作室内,老师一声令下,10多名学生立即开始比赛“找椅子”,不一会儿他们都准确地找到写着自己号码的椅子。这是一个记忆和图像视功能康复的训练。隔壁的工作室内,还有电子助视器、放大镜等仪器,可以将书本上的字最多放大74倍,颜色也可随意变换。

  “以前我看不清东西,老师教我定位眼位,现在近距离的字看得清楚了,还可以借助设备看黑板上的字。”患有先天性白内障的学生小蔡告诉记者。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低视力学生参加了低视力康复训练,视功能得到了改善,有的能在描图本上描上自己喜爱的各种颜色,有的能在训练板之间走迷宫,有的能熟练使用电子助视器,还有的成了班级的“小说朗读员”。

  据泉州市盲聋哑学校校长蔡景灿介绍,这个低视力康复工作室,是国内第一个在盲校设立的低视力康复研究室,是泉州盲聋哑学校和福医大附二院眼科医生胡建民博士开展“医教结合”的成果,是我省低视力青少年诊治和康复的科研基地。胡医生经常来学校,为该校低视力学生及家长开展讲座,为学生免费进行筛查诊断和康复指导。

  2012年泉州市还设立了泉州市低视力学校和泉州市特殊教育中心,配备了一流的低视力教育康复师资队伍,建立了完善的专家示范引领机制。

   医教结合

  训练、康复、教育一条龙

  视觉功能的缺陷,不仅给低视力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交际带来极大困难,而且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成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后,泉州市的实验任务是开展低视力教育康复医教结合项目,面向泉州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内的低视力学生开展康复训练和教学,减少视力下降所致的功能障碍,提高低视力少年儿童的学习能力和融入社会的能力。”据市教育局初幼教科有关负责人介绍,将由教育部门组织牵头,与卫生、残联等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做好低视力教育康复训练的模式研究,形成筛查、适配、训练、康复、教育一条龙服务体系。

  残联将提供低视力数据和政策支持,医疗部门提供低视力评估、视光训练等医学技术支撑;学校在残联、医院工作的基础上开展针对低视力学生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方式的探索及视光学训练,设计出适合低视力学生学习的教具学具,以提高学习效率和生活品质。师资类高校将介入总结成功经验,形成低视力康复课程体系和康复技术课程,为培养专业的低视力康复师资奠定基础。

  同时,建立由特教学校教师、医院眼科医生、残联辅具中心人员共同组成的咨询中心,面向全市低视力学生及家长、随班就读教师、社会大众提供康复训练、生活设施改造、教育方法、辅助资源、心理疏导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两头延伸” 保障残疾儿童平等接受教育

  “对残疾人的关心帮助,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文明水准。特教事业要厚爱一层,大家要带着特殊的感情做好特殊教育工作。”市教育局局长郑文伟表示,要重视特殊教育向学前教育和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教育“两头延伸”,加强普通小学特教辅读班和随班就读个性化教学,让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

  据悉,今后泉州市将进一步做好低视力教育康复医教结合项目,优化整合资源,大面积地开展康复训练,并发挥泉州师范学院和泉州幼儿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的特教师资培养优势,积极培养低视力教育康复教师,进一步探索特殊教育改革的相关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的保障机制和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