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就第一部实体法内容发布征集令
□ 本报见习记者王莹
7月30日,福建省泉州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设立泉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的决定。此外,南平、漳州、龙岩、莆田、宁德等也正在积极推动人大法制委的设立。
《法制日报》记者从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了解到,新获立法权后,泉州等7个设区的市正在从设立立法专门机构、制定立法条例、确定立法项目和计划这三个方面开展各项筹备工作。
7月18日,福建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决定,漳州、泉州、三明、莆田、南平、龙岩、宁德7个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自决定公布之日起,可以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自此,福建省9个设区的市已全部拥有立法权。
立法需要有专门的工作机构和人才,法制委员会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机构。在地方立法中,法制委员会不同于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机构和办事机构,而是由人民代表大会设立的,负责地方立法的统一审议工作。
今年1月,三明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选举产生了三明市人大法制委员会,为立法权的行使奠定了组织基础。法制委员会所有成员全部从人大代表中产生,且大多具有法律专业背景。
近年来,福建各设区的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制定符合本地实际、切实管用的地方性法规来指导解决。
面对经济发展情况和城市建设新要求,各市最需要立的是什么法?如何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确定立法项目?这是各设区的市在行使立法权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一部“管法的法”,立法条例的制定将直接规范各设区的市的立法行为。目前,三明市人大常委会和泉州市人大常委会立法筹备组已分别开始起草《三明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和《泉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作为各自的第一部地方性立法程序法规。
泉州急需制定哪些地方性法规?泉州第一部实体法要立什么法?记者近日从泉州市人大常委会立法筹备组了解到,泉州市目前正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立法项目建议,要求提议者重点紧扣现行国家法律和福建省地方性法规规定不明确、不具体,实践中难以操作的,或现行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急需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来管理的事项,提出具体的立法项目建议。
比如泉州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大量城镇违法违规建筑的处理急需地方立法;泉州晋江、洛阳江“两江”流域和近海水域生态环境的整治和保护,急需通过地方立法来规范、指引和保障;泉州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文物古迹和独具特色的“五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存急需通过地方立法给予保护。
据泉州市人大常委会立法筹备组工作人员介绍,争取在今年8月中旬确定2015年立法项目两个到3个,并开始起草编制2016年立法年度计划;9月初拟确定泉州第一部实体法立法项目,力争明年制定1部到两部地方性法规,在7个设区的市中制定第一部实体法。
“漳州第一部地方性法规有望明年出炉,目前主要工作是尽快成立机构,配备人员,着手起草立法条例,并通过调研确定明年的立法计划。”漳州市人大常委会内司委副主任、调研员戴鹏飞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说。
漳州已起草《海上丝绸之路漳州史迹管理办法》,这是一部对漳州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点进行保护的地方性法规,目前正在征求省市各部门的意见。
地方立法权放开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地方的立法热情,但高质量的法规制定却不是一蹴而就的。怎样在放权同时又能保证立法质量?早在今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福建代表团在分组审议立法法修正案草案时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苏增添说,现在有些法律出现部门化倾向,就是因为人大工作人员自己不懂。如果人大把关不严,就会容易让部门在法律制定中“夹带私货”,利用立法权侵犯公民权益。作为人大工作人员,一定要加强法律修养,丰富实践经验,把好“立法关”。
还有代表提出,人大应当提前参与到法律条文的起草过程中,避免法律质量下滑。一定要加强设区的市人大的自身建设,夯实立法人才基础。如果人大人力不足,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组织社会力量起草基本文本,再充分汲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予以修改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