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宗教碑刻“海丝”文化的“活化石”

07.08.2014  19:49

  中新社福建分社-福建新闻网报道

  福建新闻网泉州8月7日电 题:泉州宗教碑刻“海丝”文化的“活化石

  作者 廖静

  “这些碑刻,在我眼里,不是棺槨,不是文物构件,而是中外文明交流的见证。”今年78岁高龄的吴幼雄老先生爱不释手地摆弄着家里散落的石碑,它凝聚了家里两代人的心血。

  随着中国“一路一带”国家战略的提出,海丝第一物证——宗教石刻越来越受到更多关注。同时,2014年是泉州东亚文化之都活动年,作为“刺桐古城”泉州最有力的证据之一,也是汇集各国文明交流最多的物证之一,宗教碑刻也迅速得到海内外专家的重视。

  泉州著名文史研究者吴幼雄,是第一部以泉州古代外来宗教石刻为研究对象的著作《泉州宗教石刻》的作者之一。7日,笔者走进吴幼雄家,翻看了琳琅满目的宗教石刻,听吴老先生讲述“两代人,一件事”的故事,也体会到了新时期日渐“走俏”的海丝精神。

  据介绍,这部反映宋元时期,泉州与阿拉伯、南亚诸国交通史、贸易史、文化史、艺术史的书籍《泉州宗教石刻》,经吴氏父子俩接力分别于1957年和2005年初版与再版。这部书历经了48年,于2005年亮相于泉州。

  吴文良是吴幼雄的父亲,著名考古专家夏鼐曾评价吴文良是“填补我国海外交通史研究空白的人”。“这部得以再次增订出版的泉州宗教石刻总汇,正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宗教文明和谐共处的‘活化石’。”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郭志超称。

  吴幼雄介绍道,“宗教石刻研究是我们家几十年的老课题了,作为中学教员的父亲,从1928年开始买进第一块石碑,石刻就跟我们割舍不开了。我们家的石刻都是父亲用微薄的工资买回来的。

  据介绍,泉州市海上交通史博物馆第一批碑刻文物,就是吴文良先生私人捐赠的。吴文良一生收藏、研究石刻,直到文革时期突然停止。谈到父亲曲折的研究历史,吴幼雄叹到,“父亲虽被迫停止了研究,我(因文革)有了充足的时间,对这本书进行精雕细琢,后来增厚到650页。

  2005年,在中国科学研究院文史前辈夏鼐、黄展岳等人的支持下,增订本顺利得以出版。黄展岳在书的序言中写到“这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热衷石刻的吴幼雄兴奋地谈起自己的研究经历,“常常一个人去野外做拓片,如果碰到风大,一个拓片还得做几次才能成功,但我喜欢,乐在其中呀!

  “自‘一带一路’获得海丝沿线各国热烈呼应后,平均每月来我家谈论泉州宗教石刻就有四五拨人,有的人来看看我家的收藏,有些人让我讲讲阿拉伯人来泉州的历史。”在吴幼雄家的后院,笔者看到各个角落都摆满了古碑、古柱。

  吴幼雄边从房间里拿出了厚厚一叠材料边介绍,其中包括海内外研究者与吴先生的通信、媒体的报道,还有研究的手稿。“宗教石刻研究的资料,都是很不容易得到的,因为那时候没有相机,有些要跑到国外才能获取第一手照片资料。

  据悉,近日泉州市遴选了包括九日山海丝文化旅游区、海关特殊监管区、“中国—沙特阿拉伯”石化产业合作泉州园区等在内的48个海丝建设项目,欲将刺桐古港转型升级为集国内海丝文化展示、海丝文化产业开发为一体的重要基地。

  郭志超进一步表示:“这个当年就引起郑振铎、夏鼐、郭沫若等名人关注的宗教石刻研究,有望再次绽放光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