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天空栈道”明日开放 沿途美景尽收眼底

31.10.2017  23:32
泉州“天空栈道”明日开放 沿途美景尽收眼底 - 新浪
泉州“天空栈道”明日开放 沿途美景尽收眼底 - 新浪
泉州“天空栈道”明日开放 沿途美景尽收眼底 - 新浪
泉州“天空栈道”明日开放 沿途美景尽收眼底 - 新浪
泉州“天空栈道”明日开放 沿途美景尽收眼底 - 新浪
泉州“天空栈道”明日开放 沿途美景尽收眼底 - 新浪
泉州“天空栈道”明日开放 沿途美景尽收眼底 - 新浪
泉州“天空栈道”明日开放 沿途美景尽收眼底 - 新浪
泉州“天空栈道”明日开放 沿途美景尽收眼底 - 新浪
泉州“天空栈道”明日开放 沿途美景尽收眼底 - 新浪
泉州“天空栈道”明日开放 沿途美景尽收眼底 - 新浪
泉州“天空栈道”明日开放 沿途美景尽收眼底 - 新浪
泉州“天空栈道”明日开放 沿途美景尽收眼底 - 新浪
泉州“天空栈道”明日开放 沿途美景尽收眼底 - 新浪
泉州“天空栈道”明日开放 沿途美景尽收眼底 - 新浪
泉州“天空栈道”明日开放 沿途美景尽收眼底 - 新浪
来源: n.sinaimg.cn

  闽南网10月31日讯(闽南网记者 张凯航 文/图)终于等到你!泉州山线绿道精品示范段已经全线贯通!明日开始就可以先行上山体验啦!

  泉州山线绿道项目

   泉州山线绿道项目 ,规划全长22.5公里,起于西湖公园北大门,经 清源山风景区 少林寺 大坪山公园 桃花山公园 森林公园 观音山公园 、市行政中心等地,终于东海滨海公园。

  而在其中, 山线绿道工程精品示范段 于去年4月中旬进场施工。据了解,示范段起点为大坪山大坪路,终点与森林公园三期步道相接, 全长约4公里 ,分别有 一条自行车道 一条人行步道 ,两条道采用分离式设计,几乎一路并行,或步行或骑车,两种方式都能感受山间美景。

  为此,闽南网记者也亲自前往体验,一路走来,山间美景让人心旷神怡,而其中,由数百块巨大的钢化玻璃铺就,面积大约400平方米的“天空栈道”,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要前往体验,最方便、最满足的方法,当然是从起点开始!

  路线经由市区坪山路,拐入登大坪山的大坪路(路口就在闽海石化加油站对面),这段坡度并不算陡,步行或骑车上山皆可。

  起点天桥

  从路口处上山800米左右,前往 郑成功雕像 的三岔路口旁,就是示范段起点了。不熟悉路也没关系,走到这里,往空中看去,一座巨大的 红色天桥 ,那就是起点啦。

  跑步的市民

  不少民众已经前来体验

  因为消息提前“曝光”,已经有市民“捷足先登”,提前上山体验了。或结伴步行,或骑着共享单车,平缓的道路让人感觉不到疲累。

  从起点走一小段,回头可见郑成功雕像

  走走停停,人车分离的设计,安全性问题大可不必担心。从起点出发,步行500米左右,就迎来了 第一个休息点,红砖瓦设计的休息点,颇具闽南风味 。沿途设有不少的休息点,赏景时可放慢节奏,走走停停,慢慢欣赏。

  休息点

  歇脚的同时,这里也是一个不错的观景点, 仕公岭 附近景观,一望过去尽收眼底。除此之外,由楼梯走下,还有洗手间,目前也已对外开放。

  从休息点远眺仕公岭

  从休息点远眺仕公岭

  再走一段,就是“ 烽火台 ”了。烽火台有三层楼高,民众可从旁边的楼梯上楼,因为是建在一个小山丘之上,这里也算是一个制高点了,视野显得非常开阔, 城东华侨大学附近的景观一览无余

  烽火台

  烽火台边的石道,可看城东景观

  从起点出发,约莫有七八百米,就是由数百块巨大的钢化玻璃铺就的“ 天空栈道 ”,这里也是最受市民期待的一个观景点了,扇形的“天空栈道”,直面城东安吉路,视线无任何遮挡。

  钢筋道路

  天空栈道往城东安吉路方向看去,视野非常开阔

  泉州市市政工程管理处工程科蒋科长介绍,明日天空栈道就可以正式上去体验了,不过,为了避免玻璃栈道产生划痕,影响视觉效果,到时也会有专人在此管理, 市民朋友要上去体验时,要自备或者在现场领取鞋套才能进入 ,同时, 穿着高跟鞋也是不允许进入的

  天空栈道

  天空栈道

  人行道

  除了上述景点之外,早前已经开放的 夜光漫道 ,也是精品示范段的一部分,市民朋友们在夜间上山,夜光漫道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点击可查看大图)

   线路建议

  入口一(起点,体验最佳):大坪路上山800米左右,三岔口位置往郑成功雕像走50米,起点处有红色天桥。

  入口二(市区方向,较陡):从津淮街东段北师大附中对面的津宝路,一直往上走,于畅安驾校路口左拐也可进入绿道。途中在宝珊花园后门有一处小黄人站点。

  入口三(城东方向):从安吉路拐生态路,进入洋店,可抵达绿道,附近有小黄人站点。

  入口四(终点):通过迎宾馆路口,可以直接到达绿道终点,附近有小黄人迎宾馆站点。

  责任编辑:曾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