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泉州城镇化之路径:城尾村首之变

24.03.2016  13:12
  

  核心提示:

  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造城运动,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城市之尾,农村之首,小城镇建设的热潮在泉州翻滚了数年。几年来,泉州市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在工业布局、公共服务、增加收入等三方面加快探索,积极求变,一条“以人为本”的泉州城镇化之路逐渐清晰起来。

  近日,本报记者深入泉州晋江、安溪、南安等省、市城镇化试点乡镇,探寻泉州新型城镇化之路。

  产城融合去“空心

  产业转型具活力

  走进位于安溪南部的官桥镇一带的弘桥智谷电商园区,记者看到,过去公路两旁密布的石材加工企业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物流仓储大仓库。来到该园区核心区,特步、恒安、安踏、贵人鸟等品牌企业的仓储和电商中心大楼映入眼帘。

  几年前,官桥镇还是当地的石材加工基地,辖区内有超过100家各类石材加工企业,且多为高污染的中低端粗加工作坊,大量粉尘还还严重污染了当地水源。3年前,安溪县重拳治污,率先在泉州实现彻底退出石材行业,官桥镇的石材加工企业全部关停。

  石材行业退出后,官桥镇该何去何从?官桥镇地处厦、漳、泉连接区域,又临近高速互通口,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安溪县决定设立弘桥智谷电商园区,在官桥镇发展新兴的电子商务产业。短短两三年的工夫,一个占地1500亩,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总投资20亿元,我省目前规模最大、配套最齐全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横空出世。

  记者来到南安水头、南安梅山等乡镇发现,几年间新的变化正在呈现——与过去单纯地发展粗加工工业相比,这些乡镇的传统产业升级正在明显加快。

  在水头镇,这个以石材加工闻名的乡镇,如今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石材循环经济基地和高端玉石展示与销售基地;在晋江东石镇,这个伞制造业基地如今已变身为伞业贸易和电子商务中心;在南安梅山镇,这个原本以科教文化闻名的乡镇,如今成为南安北部的轻工业制造基地之一。

  泉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泉州很多高耗能、高排放型的传统制造业布局在乡镇和农村。近年来,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这些产业要么“腾笼换鸟”,要么自身尽快转型。否则,在环保压力和产能过剩之下,这些乡镇的经济会出现“空心化”之忧。

  在推进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泉州从产业布局角度考虑,有意识地将大量优质工业企业项目,尤其是新型的电子商务、光电、新能源、轻工等项目向乡镇布局。

  “要规避乡镇和农村的‘空心化’,必须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并以此为基础拓展现代服务业,全方位积聚发展实力。就这一点看,泉州的城镇化思路的大方向是对的。”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陈金龙说。

  配套下移显效应

  居民回迁聚人气

  “这里空气好,水也干净,处处鸟语花香,与过去大不一样了。到这里散步,心旷神怡。”在南安水头五里桥主题公园,69岁的黄林水高兴地对记者说,每天下午,只要天气好,他就会带着小孙子来这里散步。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里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横跨安海湾,是世界现存最长的梁式古桥。然而,由于工业污染和受到破坏,五里桥及其周边的小流域,一度脏、乱、差。实施五里桥小流域治理工程,几年下来,泉州市、南安市和水头镇三级政府投入了2.5亿元,还当地百姓一个集文物保护、旅游休闲、生态环境等功能于一身的文化公园。

  在晋江金井镇,居民蔡文生告诉记者,作为工业重镇,金井镇的百姓口袋确实是鼓起来了,然而前些年由于生态和人居环境不佳,公共配套服务跟不上,不少居民选择搬离。近几年,随着小城镇建设推进,当地绿地公园建起来了,镇区水道整治后变清澈了,生态环境焕然一新,一些外迁的居民又回来了。

  这些,都是泉州在城镇化过程中大力发展城市配套服务的生动缩影。

  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陈金龙认为,国家推行城镇化战略,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要祛除当前的“大城市病”。而造成“大城市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很多城市功能公共服务配套集中在城区,尤其是中心城区;与之相比,乡镇和农村,公共配套服务严重不足,泉州的城镇化要取得突破,必须从这方面着手。

  事实上,泉州的着力点正在于此。结合实际,泉州大力贯彻“六个一”工程,即一个规划展示厅、一座公园、一座污水处理厂含垃圾中转设施、一条主要街道景观整治、一座新地标、一个土地整治项目,以此强化生态建设、环境提升及历史文化保护,人气骤聚,成效显著。

  泉州市小城镇建设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几年前,泉州做出的“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镇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的承诺,如今正在逐步兑现。所有努力,在于加快提升乡镇和农村的公共配套服务,尽快让泉州众多城镇、乡村的居民享受和城市一样的公共配套设施。

  农民增收渠道宽

  文化建设家园美

  走进晋江金井镇镇区一带,宽阔笔直的道路、整齐崭新的联排别墅……一座海滨小城呼之欲出。

  这几年,金井镇小城镇建设速度加快,由于濒临围头湾,当地加大了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随着当地的沙滩、主题公园等旅游设施的相继投入使用,前来这里休闲度假的游客逐年增加,村民们纷纷搞起了家庭旅馆和海鲜农家乐。

  金井镇围头村村民蔡生水原在晋江安海镇一家造纸厂打工,去年国庆黄金周,他回到村里,将自家三层房子改造成家庭旅馆。“现在收入比原来高三四倍,不用出去打工,还能照顾老人和小孩。”蔡生水高兴地说。

  在推进小城镇建设中,泉州提出,要就地实现城镇化,必须引导农民向市民转变,这一过程中,农民收入实现增长,是很重要的因素。

  泉州市算了一笔经济账,通过发展第二、三产业,实行土地流转等方式,增加农民可支配财产,提高可支配收入。各试点乡镇加快策划生成和落地一批优质的二、三产业项目,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几年来,通过一系列增收措施,部分乡镇财税收入同比增长高达30%以上,农民收入平均增幅超过15%。

  小城镇要发展经济、扩大就业,财政支持与投入必不可少。泉州市财政每年投入4500万元作为小城镇专项奖励资金,县级政府配套不少于市级的奖励资金。去年,泉州完善《关于泉州市集体土地房屋登记实施意见》,提出一系列便民利民措施,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保障,特别是允许农民土地入股,探索实行土地抵押制度,盘活农民和农村的资产。

  文化建设是小城镇建设的灵魂。在小城镇建设中,泉州将文化建设列入重要发展内容,在文脉传承、历史遗迹保护、民俗表演等方面加大了力度,从而提高百姓幸福指数。

  走进南安水头镇区西部,红瓦朱墙的民房,曲径通幽的小道,散发着传统韵味。据了解,为保持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镇里规划了传统民居保护区,并投入资金,修缮老民居,完善路网配套。

  “在经济和文化并重下,泉州市大量农民就地就近实现了城镇化,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一流的城市化生活。这是均衡化发展的好思路。”陈金龙说。

  西岸话廊

  “”的内生动力

  晋江市金井镇镇区 本报记者 何金 通讯员 姚煜娟 摄

  东南网3月2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何金)城镇化是社会分工发展和生产专业化的结果。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现代化过程的两个侧面。工业化需要聚集状态,离开了城镇化,工业化的效率就会降低;没有工业化,城镇化也会失去发展的动力。笔者以为,作为我省重点工业城市,泉州产业结构单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典型,加速推进城镇化,既是泉州全面实现跨越发展的历史阶段,也是解决泉州目前以及今后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问题的关键。

  审视泉州的城镇化之路,我们发现,通过在工业布局、公共服务、增加收入等三方面发力,给昔日相对沉寂的泉州广大乡镇注入新活力,生出新动力,从而加速推动了泉州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当前,在城市化浪潮的大背景下,一些地方的乡镇和乡村出现“空心化”的不良态势,而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集中了大量优质的经济资源和公共配套资源。相比之下,乡镇和乡村,在这些方面存在着有效供给的严重不足。泉州推进城镇化的做法,正是从有效供给角度出发,重新规划、配置乡镇资源,让人耳目一新。

  城镇化关乎一个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布局。从城乡统筹发展的角度看,大力推进城镇化,一方面能舒缓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和大城市的压力;另一方面,发展更多的卫星小城镇,将人口留在城镇,可以避免乡镇和农村日益加重的“空心化”。从这个角度看,泉州的做法,一定程度上起到逐渐填平过去城乡发展差距的作用。

  从泉州城镇化的路径看,我们感受到了当地政府在均衡资源配置方面做出的积极努力。这些努力,正在转变为泉州广大乡镇和农村的现实生产力和人气凝聚力。然而,要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在医疗、教育等其他配套软服务方面,泉州的城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体看来,泉州市发展小城镇,实现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把城镇化与农村工业化和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方向对路,对实现城乡共荣、协调发展的探索,具有积极的意义。(福建日报记者 何金)

【编辑: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