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可行使地方立法权 因地制“法”为“海丝”护航

31.07.2015  12:22

盼了20年 泉州终于可以行使地方立法权●追踪

地方立法权为泉州“海丝”护航

□早报记者 柯丽娟 林福龙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地方立法权为“海丝”护航。

7月18日,福建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泉州拥有地方立法权。昨天下午开幕的泉州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针对泉州行使地方立法权问题,大会表决设立泉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

据悉,此次批准行使的地方立法权,主要涉及城乡建设和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三大领域,而新设立的法制委员会也将从这三方面挑选相关人才。那么,作为这些领域的职能部门对此事有何看法?

日前记者采访泉州市环保局、泉州市城乡规划局、泉州市文广新局、泉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

A 泉州市城乡规划局 环湾大盘期待“多规合一”

泉州市政协委员、泉州市城乡规划局局长黄世清表示:由于历史原因,此前泉州没有地方立法权。而城市建设与管理涉及的问题千头万绪,虽有政府出台的实施条例,但缺乏法律支撑。

“随着泉州城市向湾发展,目前泉州的城市规模已超过现有的行政范围。有了地方立法权后,在规划建设领域,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出台针对跨行政区域的规划管理条例。规划部门正在着手修编涉及发改、规划、环保等多个部门的‘多规合一’,意味着将环湾规划范围内的东西统一放到一张图纸里面。有了这个尚方宝剑,城市规划建设做起来也比较顺理成章。”

B 泉州市环保局 更好保护“两江”流域环境

“泉州市环保局正在考虑通过泉州拥有的立法权,采取一些保护环境的措施,目前正在研究阶段。”泉州市环保局局长郑志忠说,没有立法权时,泉州市的环境保护措施只能按照省里或全国性文件来操作,有了立法权,就可以制定适合本地发展的环保相关法律法规。

诸如可以规定“两江”流域不能再有污染企业和核电镀企业,实现对“两江”流域的保护,同时可以跟“生态红线”保护相结合,既保护好环境,又可以开发、利用。

郑志忠说:“通过立法权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环境保护会更有力度。”因地制宜定法规,比红头文件效力更高。

C 泉州市文广新局 立法权助力泉州文物保护

“泉州拥有地方立法权,对泉州‘海丝’文化的传承和闽南文化的发展,意义重大。”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出宝阳称,有了立法权,可根据地方历史文化的情况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历史文化的保护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对文物保护来说,“国字号”的大法,像《文物法》及全省层面的法律法规,一旦进入一些地方特色的文物保护,又有点宽泛。“地方立法权中包括历史文化保护,今后泉州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有针对性、适用的地方法规,使地方历史文化得到更加妥善的保护和发展。”

“对一些传统建筑、传统街区,以及古村落等,尚未纳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急需地方性法规的保障。”出宝阳透露,泉州拥有地方立法权后,如果在这方面有所突破,甚至作为首部地方法的主题,应该是功德无量之事。“城市在建设、发展,类似古街区、古村落亟待保护,不仅文物部门关注,老百姓的呼声也很高。”

D 泉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城乡建设管理将更加有序

泉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泉州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出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

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地域性和独特性,有的是现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难以操作,有的是没有现行法规可依法管理,比如在旧城改造和旧村改造过程中大量城镇违法违规的处理、中心城区超标电动车大量上路造成交通拥堵等等,亟需通过地方立法来加强整治和规范管理。

[相关链接]

获立法权后各城市关注啥?

安徽蚌埠

第一部将为龙子湖风景区保护进行立法

日前安徽蚌埠制定2015年立法工作计划,确定把《蚌埠市龙子湖景区保护条例》作为该市开展的第一个地方实体立法项目。

浙江温州

首部自行立法,保护市民“大水缸”

温州追寻了27年的“地方立法权”梦圆。

温州市珊溪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将成为温州首部自行立法的地方性法规。

福建漳州

第一部地方法规将出炉,海丝申遗点将立法

漳州已起草《海上丝绸之路漳州史迹管理办法》,这是一部对漳州海丝申遗点进行保护的地方法规,目前等待省政府通过。

独家专访

因地制“法” 比红头文件效力高

回顾泉州争取地方立法权的艰辛历程,得提到一位至关重要的人士,他就是连任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民建福建省委副主委、华侨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戴仲川。就泉州争取地方立法权的历程,泉州获得立法权后对政治、经济等领域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对今后泉州在开展立法工作时的建议等问题,日前戴仲川接受早报记者独家专访。

□早报记者 林福龙 柯丽娟

历程

经过不懈努力 泉州终于有了立法权

2003年戴仲川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领衔提出“泉州申请较大的市”,到2009年提出修改《立法法》的建议,十几个年头一路走来,支撑着他的就是“泉州什么时候能拥有地方立法权”这一信念。

聊起泉州争取立法权的历程,戴仲川感慨良多。2003年他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经济发达的泉州,地方性法规的缺位问题比较突出”。他称,2000年立法法颁布前后,除直辖市外,全国拥有立法权的只有三类城市:省会、经济特区和较大的市。因此,从2003年开始,在每年的全国两会上,戴仲川都会提交相关建议,“向国务院申请批准泉州为较大的市,赋予泉州地方立法权”。2007年,事情突然出现大波折——“较大的市”审批全面冻结,“申请较大的市这条路行不通,泉州与地方立法权擦肩而过,非常可惜”。

在这种情况下,戴仲川又萌生建议修改《立法法》的念头。2009年、2014年,他皆提交相关建议。

“在今年全国人大会议上,立法法修正案获高票通过。7月18日,泉州终于盼来了地方立法权。”

影响

因地制宜制定法规比红头文件效力更高

戴仲川说,泉州作为著名侨乡、历史文化名城,地方特色非常鲜明,因此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国家大的法律框架下,制定一些地方性法规,助推泉州的改革、发展。

取得地方立法权前,泉州在城乡建设和管理、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保护方面有不少红头文件。相比之下,这些红头文件并没有法律约束力,遇到具体事项进入法院审判环节时,司法机关也不能依据文件来办案。戴仲川说,一旦有了地方法规,这些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对一个城市的管理和保护来说,地方性法规比红头文件效力更高。

“比如城市建设和管理比较粗放,通过立法,可以让建设和管理更加精细化、人性化。”戴仲川说,泉州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立法进行保护,是非常有必要的。

从市民角度来看,泉州拥有立法权,将通过立法限制各方权力,防止权力任性,“使广大市民的权益更有保障”。

建议

开门立法选点要准 大家应该踊跃参与

“立法之前要做足准备工作,选点要准确、管用的,宁愿‘少而精’。”广征民意、反复探讨和调研,“做到开门立法、民生立法”。

泉州在制定第一部地方性法规前,一定要做足这三个方面的准备。首先,在全国人大、省人大指导下,对相关立法工作人员加强培训。在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中,也要适当增加立法专业人才,尤其是法律方面的人才,并加强相应的工作机构的力量。

“立法是一项很严肃的事。”戴仲川建议,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可以整合高校及一些法律团体的力量,为起草地方法规的草案做准备,同时形成相应的工作机制。

泉州取得地方立法权,与所有市民息息相关。

“每一位市民都要关注,并积极参与到法规的制定过程中。”戴仲川建议,每一部法规制定前,在征求意见时,大家应该踊跃参与,发表意见,让新立的法规更加科学,充分体现市民的意愿。

“一旦法规颁布,大家就要严格遵守,才能让我们的城市更美好。”